——记非物质文化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王全
█欧平雁 何清海
隆冬时节,走进茂县文化馆展演大厅却是暖意浓浓,来自全县200余名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正在这里接受“羌文化进校园”活动培训。一位身材魁梧、五官轮廓分明而深邃的培训老师,手拿羌笛边讲边唱边吹奏,让台下的教师听得入神,他就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笛吹奏及制作代表性传承人何王全。
因为父亲的关系,很早我就认识何王全。骨子里的豪迈洒脱,让他们时不时聚在一起品茗谈天说地,往往变成畅饮,有酒有歌,歌助酒性,众群起舞。在我眼里,他们就是快乐的老小孩。一天,在一场文化交流活动中,当我静下心来仔细聆听羌笛轻悠伤感的诉说时,我竟发现这个身着大领麻布长衫,披羊皮坎肩的羌族汉子,和平时判若两人。在羌笛的世界里,他眼里闪着光,好像是进入了一种痴狂的状态,他庄重、严肃的神情将我带进羌笛永远吹不完的哀思与顾盼里。
羌笛,骨血之缘
上世纪80年代初,茂汶羌族歌舞团成立,何王全以声乐演员的身份进入团里。30年来,他和歌舞团的伙伴们一起用青春、成长、激情见证了羌族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今天他们已经成为羌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何王全生长在茂县黑虎乡,那里有唯美的羌舞,黑虎将军万年孝的传说,古朴的羌寨,雄伟的羌碉。羌笛悠悠的曲调与羌笛的故事从小就一直萦绕在何王全的脑海里。要学习本民族乐器羌笛的心愿在他心里沉积已久,进到歌舞团的何王全开始了寻师之路。
关于和羌笛结缘,有一位老人不得不提,他就是何王全的师傅——何克支老人。老人家在1964年成为全国民族文艺大汇演中唯一的一个羌笛艺人,在北京连演了40多天。经过多方打听,当知道何克之老人的地址后,初生牛犊不怕虎,何王全提上两瓶酒,就到离县城170公里外的雅都乡四寨拜师学艺。
现在会吹羌笛的人很少,一直以来,羌笛的制作和吹奏都由师父传授,谁可以学谁不能学是有规定的。而且吹奏羌笛的方法非同寻常。竖吹,口含双簧,一首曲目要在气流不间断的前提下完成自然换气,保证气流在笛管中源源不断。单旋律的音乐,音高要依靠演奏者的经验和气息进行调整。一口气吹奏一曲,一般人根本不具备这个天赋。
何王全拜师经过了长时间的软磨硬泡,凭着执着和诚意打动了老人。但测试却不能少,老人端来一碗水,在水中插入半根麦管让他用一口气把水吹动。何王全一口气吹了2分钟,中间没有停顿。最终,何王全通过老人的测试成为何派羌笛传人。频临失传的古曲在老人和徒弟的传承中得以保存,才有了我们今天还能听到的具有唐宋遗风的《羌山恋》、《思念如潮》等羌笛曲谱。
羌笛,小身管诉说大变迁
除了在师傅那学习吹奏羌笛,何王全还学习了一项绝活,那就是羌笛制作。羌笛的结构看上去简单,但制作却是个十分繁杂且讲究的过程。
从开始在海泼2000多米的高山采集箭竹起,要经过除叶、烘烤、浸泡、阴干、下料、切割、钻音孔、制作哨片等步骤,耗时1至2年才能完成。正如何王全所说“羌笛的制作过程,需要一种如禅境般的心态,因为它一直与浮躁无关,这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感悟。”
中阮演奏家冯满天说,西方音乐靠律动演奏很好听,很愉悦,但出不了魂儿,我们中国的音乐能勾魂儿。的确,羌笛跟太多苍凉的从军古诗词联系在一起,加上悠悠曲调透过感官直达心底,在心灵深处回旋、激荡,余音不绝。
今天的羌族以及古西羌诸后裔民族都经历了多次战争、迁徙,历经沧桑,最后在今天所在的地方落脚。今天的这支古西羌部落“羌族”在进入岷江、涪江流域一带之前,自称“子拉族”(出处:庄学本《十年西行记》)。在“羌戈大战”后,得以在今四川阿坝州岷江流域一带定居,被称为“尔玛人”。就是这小小一管羌笛的产生与演变,一直维系着羌民族的命运变化。
相传,被史书称为“西戎牧羊人”的羌族在被黄河和湟水滋润的草地上放牧着羊群,野花盛开在一望无际的茵茵绿草之中,散落草丛的羊群像天上的星星,悠然自得,被诗画一般的美丽感染得心旷神怡的羌人,产生了抒发情怀的欲望。一天,不知是谁用一根鹰骨做材料,在上边钻出了几个洞,然后安装了一截空心草管做哨片,放在嘴里,竟吹出了呜呜咽咽的声音。这就是最初的羌笛,随后,这种乐器很快流行起来,它们被羌人吹奏着游牧四方,把大西北地区也吹奏得凄婉迷茫,加上笛身是鹰翅做的,又给了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后来,羌笛的曲调就成为中国边塞情感的最佳表达,在古诗里一直是哀怨和乡愁的象征。如:唐代诗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古诗里类似这样的诗句随处可见,特别是在王之焕写出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后,羌笛更是因诗而兴,成了众多人喜爱的乐器,其吹奏的声音还成了古诗里特有的一种意象,也不知生活在边塞人的心被揪疼过多少回了。
何王全说,每每吹奏起羌笛的音符时,也总有一种苍茫的感觉,总能体会到岁月的沧桑和时光流逝的悲情,听到古老的羌族从历史的坎坷中走出又走向美好未来的足音,心总被揪得一阵阵地疼痛……
借助茂县羌族歌舞团这个平台,包括羌笛在内的羌族文化得以让更多人了解。从2005年,何王全只身一人到北京参加第二届民族乐器少数民族特色乐器演奏比赛,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艺术院校奖开始,羌笛发展迎来了第一个春天。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7年10月26日,何王全被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羌笛,尔玛人心中的歌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羌族民族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让人们欣喜与欣慰的是,濒危的羌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发掘、保护工作,在震后重建中,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也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与呵护。
如今原生态的羌笛演奏已经通过各种媒体网络、“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舞台受到关注。2013年,应中央交响乐团邀请,何王全参加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的——普拉松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暨纪念汶川大地震五周年《大地安魂曲》唱片全球首发式演出。西博会、非遗博览会、藏羌彝土风音乐会……展演,比赛,对外交流……羌笛在我们心中投射的光影不再是大漠边陲,烽烟四起,冷月凄凄映照辗转迁徙的人群。那是川西北高原的人们在铺满阳光的雪域惬意地抒写与呼吸,羌笛幽怨的音符声声诉说思念,化为悠悠羌韵,歌唱幸福之歌。
为了羌笛的传承发展,何王全积极投入羌笛的活态传承工作中。震后的搬迁中他遗失了6支羌笛曲谱,羌笛震毁了可以再做,曲谱没了,再记录就很难。他将时间用在对传统曲目的记录、整理上。保护是基础,传承是核心。羌笛的古曲一般很哀怨,年轻人不易接受,何王全新创作的一些曲目中便加入了一些“莎朗”欢快的音调,年轻人就喜欢多了!说到这,他托起羌笛,放在嘴里,鼓起腮帮,轻轻吹奏了一曲,清澈、细脆的曲调就成为我的个性手机铃声。
近几年来,随着何王全在各地进行羌笛表演,羌笛爱好者都慕名而来向他求教,年轻的演奏者们渐渐崭露头角。在阿坝州高等专科师范校开设的羌笛授课班,他教授的成熟的羌笛演奏员已有7人。茂县凤仪镇小学的羌笛兴趣班是他每周必去的,寒暑假各地羌笛爱好者都会在他的羌笛培训室里集结。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就是他前行的动力。
2015年何王全的一首纯羌族乐器演奏的曲谱已经完成,羌笛、盘铃、口弦、皮鼓和多声部的结合,会给心灵怎样的一次洗礼?他还计划着在国际非遗节有上百支羌笛一起吹响,那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直上云霄九万里、直下龙宫八千层的羌笛合奏多么让人期待啊!
新闻来源:阿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