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村“木雕楼”的木刻雕功之精细、艺术成就之高,都令人叹为观止。
丹巴全县都有碉楼分布,素有“千碉之国”的美称。
坐落在山谷之中的图瓦村落静谧而安详。
最近,因为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作为节目首期拍摄景地的灵水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时间名声大噪,竟吸引众多旅游爱好者闻风而动,慕名前往。有媒体报道称,节目播出后,申请来灵水村旅游的团队暴增了近两倍。有的网站借此也为旅游爱好者推出不同版本的“乡村游”攻略。
有人说,“旅游就是现代人的乡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向往。随着《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收视火爆,一场乡村旅游的热潮正悄然兴起,具有独特自然风貌的原生态乡村也受到旅游达人们的青睐。
情迷藏寨 置身世外桃源
所有到过丹巴的人都会惊叹丹巴的“三绝”:甲居藏寨、碉楼群、美女。
丹巴县位于四川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西距成都348公里。丹巴县素有“岩巅上的城”和“大渡河畔第一城”之称。
在当地,人们都将其居住的村落称为寨子,这些寨子一般都修建在向阳的坡梁上,寨子由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组成。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的美称,全县都有碉楼分布。丹巴的山寨旧称碉楼寨房。碉楼和寨房,原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风格建筑,如今,在时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数千年来这些乡土民居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造形美观、风貌古朴的乡土民居资源,是中国乡土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在大金川西岸上的甲居藏寨,星罗棋布的藏房铺满了海拔两三千米的山坡。山脊三面悬空的巨石上矗立着碉楼,整座藏寨都处在它的威仪之下。触摸着它粗糙的肌肤,仿佛触摸一个久远的符号。
这里山峦连绵起伏,湖泊星落棋布,森林无边无际,是一个深藏于横断山脉中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之中,白色主调与绿茸般的背景巧妙搭配,把神秘的古老风水学说与浓厚的宗教文化底蕴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回归田园 享受悠闲时光
出会同县城往东北方向30多公里,从山上往下看,就是高椅古村。因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师椅,故得名。
高椅古村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建筑村落,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和“民俗博物馆”。这里历史上曾是水陆交通枢纽,是著名的烟土之路的必经之地。整个村寨共有五百九十多户两千两百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村民为杨姓,系南宋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
当地最有特色的应属高椅古村的民居。走在村子里,发现触目所及都是一色的青砖封火高墙,两端成梯状的翘角马头高耸,这就是“马头墙”。这种建筑不仅外观独特,而且还有很多功能。因为是高墙封闭,仅开小窗,有防风、防火、防盗的特殊功能。据说数百年来,村子里都没有一户人家发生过火灾,也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失窃事件。
村子里,每家每户的小院既独立又与邻家相通,这是典型的明代江南营造法式,同时又具有浓郁的侗家风格。各个人家照壁上方都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依稀可以判断当时的主人,是武将还是文人或者农家。门窗则雕梁画栋,非常精美。房屋内明清家具十分常见。走在村道上,旁边就是绿油油的农田,居民们在一旁悠然地晒腊肉、打扑克、洗衣服,一派与世无争的宁静景象。
如今村子里的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表演和仪式,包括“祭祀舞”以及“人牛舞”,每逢集市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村民们都会进行表演。
临水而游 静赏徽州木雕
位于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北约1公里处的卢村,与宏村相邻,两个村子之间仅隔一片田地,顺着田间小路过去即可到达。对面那十余座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但相比于身后的宏村,这里安静了许多。
相传,卢村是卢氏聚居的古村落,建于唐代,至今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里文风昌盛,名人辈出,为官者很多。北宋太平兴国时期,卢储位至吏部尚书,文笔极佳,极受宋太宗赏识。自古卢村出巧匠,一些工匠的木雕、石雕和砖雕技艺炉火纯青,足迹遍布徽州各地。
靠山临水是卢村的一大特色,村西小溪名下门溪,村东小溪称前街溪,至村南汇合而成丰栈河。村东民宅依溪而建,临水一侧多挑出,建有敞廊,别有一番情趣。一级级青石台阶,一座座小木桥,使人恍惚间生出身处山村,却又似在水乡的感觉来。村口有
石桥,名驷车桥,始建于宋。古人认为,驷马高车,非显贵者不得乘坐。卢村人以“驷车”命名桥是为了显示卢氏家族的高贵。村中有一人工修筑的沟渠,从村西的下门溪横穿村中,呈蜿蜒状,碧水淙淙,更显活泼。这是徽州古村落注重水的活用的实际例证。
当地人称,这里的古民居群是清朝道光年间四品朝议大夫卢帮燮所建。其闻名遐迩的“木雕楼”是由七家民居组成,主要包括至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院等宅院,其中最闻名遐迩的“木雕楼”为徽派艺术中的极品。由当时的主人雇佣2名工匠花费近20年的时间精雕细刻而成。其木刻雕功之精细、艺术成就之高,都令人叹为观止。
静静地观赏着精美的木雕,空气中点点的尘屑逆着金色的光线,在暗色的木雕背景中轻舞飘落,构成了绝妙的瞬间。好像穿梭在时光的隧道,置身于光阴的交界处;又好像时光在这里早早就停歇了匆匆的脚步,一切都和昨日的昨日一般,没有任何的变换。
行走北疆 聆听牧歌悠扬
“一年之中,7个月冬天,5个月夏天。”这是图瓦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图瓦人即是晚清《新疆图志》所记载的“乌梁海”人,世代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他们的居所图瓦村夹在两山之间,不宽的山谷,刚好供这么80多户人居住。由于山不高,山谷便显得开阔,村庄因而也显得安详、静谧。
这个长条状的村子,由于木头小屋方方正正,村庄看上去也显得有棱有角。村中的小路向村子四周的松林延伸,一进入松林便了无痕迹。放眼望去,四周的山脉像是一双大手,将这个村庄呵护在掌心。
小屋旁边的松树三三两两地散布着,全都高大笔直。村中还长有白桦树,一棵一棵散落在松树中间,因为枝干雪白,便很显眼,再加上蓬勃的树冠,似一把把大伞。在图瓦村的背后,就是中俄边境上的友谊峰,西伯利亚的风从友谊峰吹过来,随着地势降低,骤然变暖,便孕育出了飘落周围这片浓密的山林。
晨曦里,看着一缕缕淡淡的白烟抑或青烟,缓缓飘上天空,各家栅栏里的牛羊低头觅食,在一片恬静中舒展你的双臂,尽情呼吸一下难得的带有泥土香味的空气,然后,在热情的乡人的呼唤下,喝上暖暖的一杯酥油茶,是不是有一种温暖的满足感洋溢你的胸间。待夕阳西下,余晖让图瓦村里那些带有尖顶的、颇具瑞士风格的小木屋便会反射出一丝丝金黄色光芒,光芒中隐隐约约和着悠扬的牧歌,让人久久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