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旅游

欢迎访问阿坝旅游网

  • Loading...
服务热线:4000886969
阿坝四季
[扫码购票]

 

巴朗山道路建设

穿越漂亮的地震遗址和村庄

交通工具已由马拉车变成了摩托

座落于松潘县境内的九黄机场是来九寨、黄龙旅游的空间通道

阿坝新闻网马尔康9月16日讯(记者 杨刚 赵原 郭子琦/文 记者 泽尔登 孟波 文田/图)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出行方式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纯依靠步行到自行车的出现再到私家车的普及,一个个印记都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气息。出行方式的变化,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时间一分一秒向前走去,我们见证了60年来阿坝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见证了寻常百姓走向幸福、美满生活的变迁。

走进阿坝大地,无论是置身于城镇街道,或是游走于乡村街巷,人们感受最深和最直接的就是身边的交通出行的变化。从尘土飞扬的老国道,到纵横交错的交通干道,再到高效便捷的高速公路……一条条纵横交错、宽敞整洁的道路,构建起了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使我州群众的出行方式更加多样化,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的生活。

“路”的变化极大方便了农牧民群众出行。由步行到自行车,由自行车到搭乘拖拉机、货运车,再到客运班车、私家车……交通工具承载着阿坝各族儿女的梦想和收获,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和憧憬,行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出行方式:要快捷,也要多样

每逢周末的时候,家住马尔康的周玉琪都会骑上自己的单车,和单车俱乐部的车友们一道骑行至卓克基镇观光、休闲娱乐。10年前,骑自行车只是为了出行方便,而现在骑自行车已经变成了一种时尚的健身方式。

“现在出门真正依靠自行车的少了,公交车、出租车,样样都很方便。”今年63岁的泽旺大爷向记者回忆道,在他年青的时候,“永久”、“凤凰”、“飞鸽”等都是知名的自行车品牌,那时候谁家要是能有一辆,邻居们都羡慕不已。而现在,这些老牌自行车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公交、的士和私家车。

长期以来,随着我州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州已有出租车597辆,出租汽车公司11家。无论是城区还是近郊、白天还是黑夜,人们“打的”都很方便。

“过去是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回家一身泥,现在是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公交车开到家门口。”发出这番感慨的是茂县回龙乡村民。目前,南新镇、叠溪镇等乡镇已经实现通公交,群众喜笑颜开。串连起一个个城镇和乡村的交通网,不仅仅解决群众出行难,还为他们架起致富的桥梁,许多农副产品在短时间内变成真金白银,许多农民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除了公交、的士,近年来,我州私家车保有量也在悄然增长。这些私家车的用途除了上下班代步外,更多的是为了周末和节假日出游方便。王胜,是在汶川县上班的一名技术工人。每逢周末,他都开着自己的爱车回到都江堰与家人团聚。闲暇时与家人一道寄情青山绿水,都江堰市郊的旅游景点他几乎都去过。

在阿坝、若尔盖、壤塘等县,最走俏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日益富裕起来的牧民群众纷纷到城里购买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仅仅是阿坝县,销售摩托车的商户已从1家发展到20多家,商家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

交通网络:要通畅,也要立体

回顾过去的岁月,品味现在的生活,我们可以体会出这发展与变化的份量。出行方式的改变和日益增强的交通建设密不可分。在雪域高原,在险峻的大山深处,在湍急的江河上,机器声震耳欲聋,工程车穿梭不停……道路建设的火热场面让人振奋不已。一条条经过硬化的平坦道路在建设者的脚下一点一点地向藏寨羌乡延伸。红原机场建设如火如荼,映汶高速建成通车,垭口山隧道建成通车……我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一强一地两区”的总体部署,按照“强骨架、畅出口、上等级、保安全”的思路和“建设生命通道和避难场所”的要求,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顺利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强劲起步,交通面貌发生了新的巨变。

2011年12月25日,估算投资约288亿元的汶马高速公路项目开工;2012年6月,历时三年的由吉林省对口援建黑水县垭口山隧道实现全线贯通。垭口山隧道是目前国内海拔最高的在建公路隧道,全长2302米,隧道的全面贯通,为实现黑水交通“畅通东西、贯通南北、覆盖乡村”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建设场面挥汗如雨。

特别是近年来,我州交通建设投资突破两百亿大关,全州新增公路里程551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突破上万公里。黑水至中壤口等14条灾后恢复重建公路顺利完工;汶川至马尔康、汶川至川主寺公路通行能力大幅提高;映秀至汶川高速路竣工通车;巴郎山和雪山梁隧道开工建设;成兰铁路、红原机场工作进展顺利。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让全州面貌日新月异。全州交通实现了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立体交通框架基本建成,路网等级明显提高。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为主的公路路网,以马尔康、茂县、松潘、九寨沟、汶川为中心枢纽的“大通道、大路网、大枢纽”交通网络和大交通发展格局,构筑起了阿坝立体交通网络。

交通的建设,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为广大农牧民创业致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州农牧民借势交通沿线上兴起的乡村旅游,办起了农家乐、发展休闲农业、建起乡村酒店,增加收入。农区、牧区各族群众正依托逐步完善的交通体系向全域景区目标迈进。

如今,一个脉络清晰的现代大交通格局已在阿坝州的版图上熠熠生辉,“崇山峻岭飘银带,激流险滩架飞虹”是我州交通的真实写照。雪域高原,“畅快”交通带来了百姓生活“质”的飞跃。

徜徉在我州城镇和农村牧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路,在让外界深深感受到我州发展与变化的同时,也让生活在这方热土的人们感到振奋与憧憬……勤劳的阿坝各族儿女正依托便捷的交通,携手奔跑在幸福的小康路上。

新闻来源:阿坝新闻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