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蜕变,涅槃重生。走进今天的汶川,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农民变居民,汶川已成为四川依然美丽的一个缩影。这个曾经因灾难而家喻户晓的县城,如今正诠释着安居乐业的“美丽汶川·中国梦”社会经济环境彻底改观,新家园上生机盎然……
全域景区 带动产业特色化
2011年5月1日,“中国汶川旅游推介会”在三江游客中心召开。
这是汶川在重建后第一次将精品旅游资源集中推出,也是这座曾经的“罹难之城”向世界展示自己从灾区到景区的华丽变身。
灾后重建中,旅游产业成为汶川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汶川产业复兴的突破口之一。汶川按照“旅游统筹、全域景区”的战略目标,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推动旅游二次创业,
把每一个产业园区打造成精品旅游景点,把每一个生态村寨打造成精品旅游景区,把每一个特色乡镇打造成旅游集散地,这是汶川灾后重建恪守的信条。截至目前,全县11个特色魅力乡镇、20个精品旅游村寨、91个幸福美丽家园已基本打造完毕。
连续两年,汶川县成功创建了覆盖全县70%乡镇的“汶川三江生态旅游景区”、“汶川水磨古镇景区”、“汶川映秀5·12纪念地景区”、“汶川大禹文化旅 游景区”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大批震后衍生的旅游新热点在形成汶川旅游新增长极的同时,也使汶川文化旅游开始向特色化方向发展。根据每个景点的 内在文化构成差异,当地民族文化和重建成果逐渐细分为地道美食、摄影摄像、户外运动、考察探寻、劳作体验、乡土寻根等玩点和体验的特色形式。
科学布局 步入城乡共荣快车道
地震后,从城乡住房重建到城镇体系布局,从交通枢纽规划到通道经济发展,从新型工业转化提升到生态休闲农业振兴……世界级、国家级专家云集汶川,130 个规划编制队伍、近1000名专业编制人员集结汶川,完成了全县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一系列专项规划,编制了4000余项灾后重建项目,实现城乡规划全面覆 盖并向村组延伸。
投资6.74亿元,广东援建汶川的项目,就是把建设与当地资源开发结合起来的杰出代表。
在漩口 进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映秀建地震纪念遗址;在三江建水乡藏寨;在绵 挖掘大禹文化建大禹祭坛;在卧龙、耿达集中建设“揭阳-卧龙生态新家园”和“潮州新村”;在水磨、草坡、三江、克枯,支持当地按照“一村一品”的目标,发 展特色农业,建设了花卉、果蔬、药材等基地……广东援建经典之作如诗如画般打开。
一系列规划的付诸实施,也将恢复重建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与优化经济布局,与转变发展方式,与充分开放合作,与改善宏观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了规划与长远发展的互融性,为汶川的发展起跳和跨越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科学重建规划的引领下,今天的新汶川正保持着加快发展步伐,真正实现了汶川城乡整体布局优化和环境风貌提升,步入城乡了共同繁荣的快车道。
汶川哲学 见证美丽汶川中国梦
汶川灾后重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用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的话说:“重建既要面对物质基础薄弱的困难,又要解决种种社会不和谐的问题;既要面对历史积累的老矛盾,又要解决恢复重建遇到的新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八大哲学”、“六同四异管理”等一系列富含创新思维的灾后重建思想“汶川哲学”应运而生。
震后汶川,需要被重新审视、重新发展、重新创造,“旧与新的转换、小与大的程度、点与面的结合、虚与实的呼应、官与民的角度、量与质的深度、长与短的互补、山与水的精神”八大哲学几乎囊括了汶川存在的所有“对立点”,直视灾后重建经济社会牌局重洗的现实。
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六同”和文化差异、产品差异、建筑差异、景观差异“四异”更是汶川坚持创新思维、铸造汶川重建发展史的鲜明写照,兼容并蓄,在“矛盾”的异同之间,汶川正汲取着重生的力量。
经历灾难,汶川没有垮、汶川精神没有垮、汶川经济没有垮,“发展振兴、民族和谐、民富村美”的汶川梦想,在“八大哲学”、“六同四异管理”的见证下逐渐 实现,汶川不仅实现了原地起立,也正在推动发展起跳,更在艰苦卓绝的重建中圆了凤凰涅 的梦想,奠定了追求“美丽汶川·中国梦”的基础。
新闻来源:第一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