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雅安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咬定青山不放松,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吸引了全国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给雅安带来了极大的振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月25—30日,在四川省“两会”召开期间,华西都市报以“生态文明建设的雅安实践”为主题,以连续报道的形式,从资源、思路、抓手、民生、成效、未来六个方面,全面解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雅安模式”。
雅安是全国
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雅安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特色和亮点?为何会吸引全国多家媒体频频关注?
答案在于,雅安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2000年12月雅安撤地设市,全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部生态经济第一城”。2003年,“11421”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性思路出炉。2006年,提出把生态经济作为与现代经济对接的基点。2011年9月,提出5年内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
时至今日,雅安的生态探索已经走过12年。
2012年12月25日,雅安市委、市政府召开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推进会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建设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徐孟加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穿到雅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创造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雅安模式”,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率先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雅安对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布局的创造性贯彻落实和深化。
据了解,1月25日,华西都市报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雅安实践”系列报道,第一篇为《建设雅安生态文明,雅安“凭空气”·资源篇》。报道中提到,雅安喊出了“创造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雅安模式”, 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同时,报道也提出,一个只有153万人口,GDP只有398亿、综合发展指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级城市,凭什么成为标杆?
报道从“负氧离子含量空气可灌装出口”、“最高森林覆盖率成就‘熊猫首都’”、“大熊猫愿意栖息的地方”三个方面,对雅安能成为“标杆”进行了解读。
随后的五篇,华西都市报分别用《12年生态立市 咬定青山不放松·思路篇》、《靠青山绿水 农民盖起300万农家乐·民生篇》、《开发“处女地”建国际化生态城·抓手篇》、《探索制度建设 保障GDP“绿色系统”·成效篇》、《家住“零碳中心”去野桂花林中看会展·未来篇》,对雅安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进行了报道。
参与报道的华西都市报记者丁伟说,在雅安采访期间,采了领导、访了百姓、听了大会、下了乡村。“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在党政机关还是偏远山村,都能真切感受到雅安无处不在的绿色脉动。”
构建“生态极”
实现绿色崛起
雅安良好的生态不仅受到了华西都市报的关注。在1月6日,《人民日报》以“新华村 大熊猫最爱来串门”为题,展示了我市宝兴县新华村与大熊猫的不解之缘。正是因为雅安良好的生态,才吸引大熊猫住得下,成为名符其实的“熊猫首都·生态天堂”。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还再次播放了在雅安拍摄的《走遍中国》系列节目。
此外,“两会”期间,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都对雅安建设“生态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以此为重点,采访了市委书记徐孟加,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越良。
全国媒体多次关注雅安,会为雅安带来什么?在省“两会”中,“生态极”在《华西都市报》强势发声,又会为雅安带来什么?
“这有助于雅安在全省‘多点多极’支撑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和超表示,市委多次提出,雅安要率先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雅安将按照市委的要求,发挥生态优势,努力构建四川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中的“生态极”,在成渝经济圈中实现“绿色崛起”。
审视市情,生态是雅安最大的资源和优势。今年雅安的经济工作主题是“五位一体布局年”,报道梳理出建设“雅安模式”,这将为雅安落实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建设明确工作的抓手。
朱和超还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也是老百姓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党报、都市类报纸、电视、网络、视频,丰富的报道形式全面展示了雅安的生态优势、生态魅力,也吸引了更多普通市民的眼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生活在这样一座生态城市中,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对于媒体的关注,市民纷纷认为,雅安的生态文化,充分彰显了雅安独特的人文风情和生态魅力,雅安变得更具魅力了,百姓生活得也更加幸福了。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