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旅游

欢迎访问阿坝旅游网

  • Loading...
服务热线:4000886969
阿坝四季
[扫码购票]

“清亮亮的咂酒唉,依呀勒送勒哦依呀勒松勒哟,请坐请坐请呀坐唉,咂酒唉再也喝不完再也喝不完的咂酒唉……”羌族姑娘何彩霞亮开嗓子唱起来,且歌且舞。

一首《咂酒歌》,用汉羌两族语言演唱。表演者何彩霞只是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一名普通的解说员。博物馆的每一位解说员都与何彩霞一样,不仅为游客解说,还会在解说过程中载歌载舞,教大家一些羌语、羌歌、羌舞。

在近日举行的绵阳市旅游发展大会期间,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进入试运行,10月中旬起,博物馆将闭馆进一步修缮,为正式开放做最后准备。

造价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展出面积5400余平方米,由澳门基金会援建一亿澳元,折合人民币8588万元。

定位

虽然是以北川为主线,但将来的博物馆应该覆盖整个羌区文化。

高科技

羌族音乐区域,除了文字与图片介绍,还设计了专门的“羌歌KTV”,正式开馆之后,会摆放数个iPad,供游客尽情聆听各种羌歌。博物馆甚至为游客设计了一个小广场,便于游客在解说员的带动下共舞羌族萨朗。

突出互动复原羌族生产生活场景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展出面积5400余平方米,由澳门基金会援建一亿澳元,折合人民币8588万元。

博物馆总体由中规院设计,外形设计主要突出起山、搭寨、造田,从外观上已融入许多羌族文化元素。整个博物馆总共分三层,一楼为临时展区,主要用于展出其他博物馆送往的交流展品,去年羌历新年加拿大原著民送往北川的图腾柱就存放于此。二楼为历史展区,三楼是社会展区和文化展区。主要展出羌族民俗生产生活实际用品,也展示了羌族从青海甘肃南迁徙到北川的历史过程。

除了文物、民俗实物的支撑,博物馆的特点是以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复原羌族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和自然场景,以活态的展示手段与参加者进行互动,体验羌族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动。何彩霞们的载歌载舞,仅仅是博物馆互动节目中的一个小亮点。

如果说文物是北川羌族博物馆的基本支撑元素,那么声光电技术则将这些元素的感染力发挥到了极致。

羌族虽然自古以来没有文字,但羌语、羌歌、羌舞流传至今。三楼文化展区中有专用区域,每一块地砖都对应着天花板上的每一个方格,方格上写着“爸爸”、“妈妈”、“太阳”、“吉祥如意”等不同的汉语词汇。如果你想知道“吉祥如意”在羌语中如何发音,只需要踏上对应着“吉祥如意”的地砖,耳边立即会响起“纳吉纳鲁”。羌族音乐区域,除了文字与图片介绍,还设计了专门的“羌歌KTV”,正式开馆之后,会摆放数个iPad,供游客尽情聆听各种羌歌。博物馆甚至为游客设计了一个小广场,便于游客在解说员的带动下共舞羌族萨朗。

博物馆定位 覆盖整个羌区文化

高泽友,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博物馆从无到有,从空空如也到精彩纷呈,他亲历全过程。他的记忆里,最有幸的事情是,地震前,北川曾经请来专家进行过一次文物评审,评审通过的123件国家二、三级文物,震前均送往绵阳市文物中心库房存放。如今,这些完好无损的文物均在博物馆中,静默无声向公众讲述着羌族和北川的历史。

2008年秋天,高泽友和他的同事们又踏上了重新收集文物和民俗实物的迢迢长路:“地震之后不久,我们就到处去收文物。”除了北川,高泽友们的足迹也到了汶川、茂县、理县等羌区,他们知道,虽然是以北川为主线,但将来的博物馆应该覆盖整个羌区文化。

2009年1月,博物馆土建开始,同年9月主体建设完成。2009年6月,中国国家民族博物馆开始编写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展览大纲,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任组长。“为了编写大纲,他们到北川羌区跑了很多次,茂县、汶川、理县都去采风。”大纲编写结束后,中国民俗博物馆组织了3次专家评审。随后,通过比选,中规院和清华工美清尚环艺设计院依照大纲进行展览设计,最终清尚的设计被选用。

展馆的设计,历时长达两年。如今,布展通过评审的博物馆依然还在试运行,希望在运行过程中找到不足:“国庆后会闭馆一段时间,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还会再来根据前期发现的问题进行修缮。”

目前,博物馆展出了100余件文物,300余件民俗实物,涵盖了战国时期、汉朝、明朝、清朝等各朝代的陶器、羌绣,也有近现代的羊皮鼓和猴头帽,还包含了红军长征在北川战斗时使用的刀枪。

博物馆3楼的文化篇羌绣展区里,展出着一幅曾经在上海世博会引人注目的帐帷。帐帷以白色土布打底,配上多幅蓝线手绣的图案,既有骑马戴帽的知县,也有正在博弈中的麻将牌局,还有花鸟与清代建筑。这幅帐帷,是2008年底高泽友在北川青片乡一位70岁高龄的老太太手中觅得。帷帐,是老太太祖母的嫁妆,代代相传到如今。一场地震,给羌文化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让高泽友对收集到这样的文物感念于心,时至今日,他还会不时去看看这位老太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