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旅游

欢迎访问阿坝旅游网

  • Loading...
服务热线:4000886969
阿坝四季
[扫码购票]

近年来,四川旅游从产业发展角度谋篇布局,从产业需求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以旅游标准化引领产业发展,用统筹的理念推进务实营销,用创先争优推进旅游行风建设,“大旅游、大产业”的思维方式带来了诸多“突破”。

从古蜀道驿站到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梦想

夜空寥廓,繁星点点,四川省广元市大朝乡一片宁静。这里曾是历史上连接中原与西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的枢纽——古蜀道的重要驿站。

然而,在大朝驿站景区的一座“绿林山寨”,却是篝火熊熊,人声鼎沸。4月21日晚,广元市旅游局和当地一家俱乐部组织的数百名自驾游车主,正聚集在此联欢。

客人来自成都、重庆、西安等地,他们或坐或立,有的看露天电影,有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来!把这碗米酒干了!”广元市旅游局局长苟英明端着大碗,英姿飒爽,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向记者介绍大朝驿站这个能让人“发呆、撒野、数星星”、“在山中享受贵族待遇,在尘埃中享受清新”的地方。

大朝驿站是一个新建景区。作为四川省旅游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大朝驿站从2009年11月开工建设,历时8个月,投资1800万元 ,建成了集餐饮、住宿、会议、娱乐、休闲、探险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5·12”汶川地震之前,广元只有两个4A级旅游景区,现有12个,数量居四川省第2位。2011年,广元接待游客1447.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77%、67.19%,两个指标分别超过震前水平的62%、70%。

“蜀道的历史是用脚走出来的。”苟英明说,广元是三国文化汇聚之地,有140余处三国遗址遗迹,广元市委、市政府提出资源转化战略,全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目前正在将7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捆”申报,创建“剑门关蜀道5A级旅游景区”,规划已通过评审。下一步,广元将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使蜀道与丝绸之路、大运河品牌一样,成为国家级的精品旅游线路。

在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广元只是四川5条旅游环线之一的东环线的一个节点。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四川旅游将按“1355”格局发展:即1个大成都旅游经济增长极;成绵乐、成渝、成雅攀3个旅游经济带;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环贡嘎生态旅游区、亚丁香格里拉旅游区、川南文化旅游区、秦巴生态旅游区等5个旅游区;以及北环线(九环线)、西环线(大熊猫线)、东南环线(长江线)、西南环线(香格里拉线)、东环线(三国线)等5条旅游环线。

从发展产业角度谋篇布局

广元只是四川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2011年,四川实现旅游总收入2449.15亿元,同比增长29.9%。从2007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到2010年超过2000亿元,四川旅游仅用4年就实现了“翻番”。

四川旅游保持高位运行态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努力推动国务院41号文件贯彻落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改变行业管理的思维,从发展产业的角度谋篇布局,推进四川旅游发展。

“国务院41号文件出台是旅游业发展的重大转折点。意味着旅游业必须由过去的行业管理向产业推进转变。”四川省旅游局局长郝康理说,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看,从最早办旅行社、办宾馆的“办旅游”阶段,到政企分开后的“管旅游”阶段,到今天国务院41号文件提出的“大旅游、大产业”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等不同角色,以及旅游产业各要素的每一个主体、客体都需要重新定位。

“旅游管理部门必须用推动产业发展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去整合全社会的资源,而不仅仅是订几个标准、达几个标,不仅仅是行业规范、市场监管,工作方式方法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郝康理表示,要从“链”的角度推进工作,无论是旅游产业规划、项目落地,还是市场监管、旅游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都要围绕“大旅游、大产业”发展,在产业要素配置上着力,而不只是管理。旅游局应该类似于经济委员会角色,成为产业发展的管理和推动部门。

四川旅游最大的突破,就是从发展产业的角度谋篇布局。四川旅游的整个规划、组织体系、管理流程都是围绕“旅游是服务产品生产产业”来进行。

据介绍,四川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最大的亮点是从产业角度提出优化产品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创新营销体系、夯实基础体系、健全管理体系、构建保障体系等六大任务。

——产品体系。从“用户是要消费的”角度出发,四川从空间布局、产品属性、线路表现形式,甚至具体到自驾游产品,围绕游客的需求,考虑产品要卖给谁,建立脉络体系。

——服务体系。四川提出6+N,把吃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和旅游咨询、保险、安全等全部纳入服务要素,使得旅游部门有了抓手,提出服务体系后,旅游管理部门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把旅游的标准化规范管理植入到相关的产业、行业中去。

——营销体系。根据不同市场、阶段区分形象营销和产品、线路营销,在营销机制和渠道中进行探索。

——基础体系。除了评星、定级、戴帽子、执法监管等行业管理手段,四川从产业角度出发,考虑旅游产业的要素支撑和要素保障,比如水、气、电、煤、交通运输等企业保障要素,研究航线、航班、机位数够不够,研究怎么把客人迎进来。

——管理体系。转变旅游管理部门自身职能,改革对地方发展旅游的考核、评价体系。

——保障体系。从大产业角度考虑人力资源开发,从景区景点的老百姓到吃住行游购娱各服务要素的管理者,整合全社会资源进行教育培训,有效配置资源。

重构四川旅游管理流程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四川省委省政府从战略高度,把旅游业作为四川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来推进,为四川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四川旅游具备了再次“腾飞”的条件,正赶上发力的好时候。

为使旅游管理与推动产业发展的六大体系相适应,四川进行了改革创新,重构四川旅游的管理流程。

首先从“对外”的“政府板块”入手,强化旅游局的产业职能。为把省旅游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做实,四川把省政府旅游产业发展办公室放在旅游局,由局长郝康理担任副主任,带领相关处室到十几个成员单位去拜访,交流发展思路,激活成员单位的职能。去年,省旅游局第一次进入省规委会成员单位,尽管只是一个人去开会,但是后面有一个团队跟进,使得四川在讨论交通、城市、区域规划时,发出规划旅游的声音。

另一个板块是“对内”,就是旅游局自身要成为适应产业发展的管理机构,把内部管理理顺,用统筹的思想、用大产业的思维方式去工作。为此,四川省旅游局调整了局长分工,改变某个领导分管某几个处室的模式,实行“板块”式管理,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分成规划、项目落地、营销、人力资源保障等各个板块,工作不管涉及到几个部门,职能是否交叉,都由分管领导直接协调。比如营销工作,涉及市场处、信息中心等部门,过去由3个领导分管,现在一个领导必须把所有的平台利用起来。

在组织体系上,省旅游局建立了统筹协调机制,设立“三组”、“两会”,即营销领导小组、旅游科研领导小组、人力资源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评定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这样,办公室、秘书处的牌子可能在某个处室挂着,但工作不再是几个人的概念,重要的工作都由集体来决策实施。

来源:第一旅游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