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因一时兴起逛进城里而变得全球家喻户晓的大熊猫盛林一号,在媒体的关注下又悄然回到它原本生活的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的密密丛林里。而此后的数年间,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龙溪—虹口不断传出野生大熊猫造访人类的新闻……原本生活在高山密林里的野生大熊猫为何频频造访人类,是生存的渴求还是好奇心盛?这个问题,也是即将走进保护区的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
5月20日,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活动正式启动。由63人组成的科考队将徒步深入原始无人的保护区展开为期15天的科考活动,对震后保护区的地貌景观变化和地震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进行摸底考察。作为重要科考目的之一,科学家们希望能解开野生大熊猫频繁离开栖息地进入人类活动密集区的真实原因。
据了解,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汶川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保护区,地震引起的山体坍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直接破坏了保护区植被717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23.1%。地震的发生还引起了保护区局部地形的改变以及大量植被的丧失,形成了纵向交织、错落相连的裸地、裸岩和断崖。“此外,保护区局部地形地貌也发生了一定改变。比如说形成了堰塞湖、台地、陡壁、河流改道等。”一位专家告诉记者,由于一直没有进行过相应的实地科学考察,震后保护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内的生态恢复情况目前依然是个未知数。
更加备受世人关注的是,作为全国60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的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熊猫现代自然分布区狭长条状弧形带中段,是岷山山系大熊猫B种群最大栖息地。今年3月16日,都江堰龙池新山门发现野生大熊猫。而之后仅隔30天,都江堰长河坝再度发现一只野生大熊猫。短短一个月时间,平日难得一见的野生大熊猫在都江堰频繁现身,这到底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事出有因?作为大熊猫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在遭受特大地震后生态恢复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这将是此次科考活动重要的调查内容。
“野生动物接近人类活动区域,一般来说是因为生病等个体问题。大熊猫频繁现身是不是和地震有关系,现在无法下定论。”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肖治术告诉记者,科考活动除将通过对动物脚印、粪便和食物残渣等踪迹进行跟踪研究外,还准备了20多台红外线设备进行监拍调查,“科考活动会一直延续,只有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研究才能真正对保护区内动物有一个数据上的摸底结果。”
据介绍,科考队一行将深入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走进大熊猫栖息地,由磨子沟口开始步行,途径长坪、和尚桥、红石头、快笼子沟等处,抵达都江堰市最高峰海拔4582米的光光山后经大崩山沟、关门山沟方向返回,整个科考活动计划耗时15天。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