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浙江日报社首席摄影记者陈庆港(中),四年后第一次重返灾区采访,看到绵竹新貌高兴地笑了。
4月26日,新民晚报社记者楼文彪在新北川县碉楼上拍摄巴拿恰商业街全景。
4月25日,绵竹年画村,正在刺绣的女子受到采访团的关注。
全国17个省、市、区的党报和都市报媒体的总编辑、副总编辑、记者,历时5天,再次走进地震灾区
经过走访,媒体人都真实感受到了大自然带来的巨大灾难,但更感受到了整个民族的强大
崇州、都江堰、绵竹、北川、青川……曾经这里是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伤痕累累。
漂亮的新居、崭新的道路,爽朗的笑语……如今,近4年过去了,这里伤口已经愈合,暮春之际的巴蜀大地吐露出无限生机,向世人展示着崭新、自信的风貌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百名党报总编走四川”活动近日举行。此次活动主题为“灾后美好新家园内陆开放新高地”。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党报和都市报媒体的总编辑、副总编辑、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历时5天,再次走进这些地震灾区,看到灾后重建的美好家园,大家被眼前的巨变震撼。
第一站:崇州
方便人性化 医院像三甲
4月23日,车辆进入崇州市后,很快驶上了平坦、宽阔的重庆路。
重庆路总投资5.744亿元,其干线跨越6个镇,全长42公里,改变了沿山20万群众的生活,使灾后重建及产业恢复大大提速。
除了沿途漂亮的房子,让采访团最为惊叹的是崇州市人民医院。现代化的楼宇,宽敞明亮的大厅,先进的设备,今年1月,崇州市人民医院晋升为了三级乙等综合医院。
京华时报记者韩旭说,这根本不像是经历了地震后的医院,更像北京、上海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方便又人性化。
第二站:都江堰
住进小洋楼 村民除陋习
4月24日,在都江堰市翠月湖镇五桂村,整个道路干净整洁。五桂村村支部书记苏彩霞说,大家刚搬进来时,环境卫生可没这么好。不少村民还延续以前的陋习,家里乱得一团糟。
为此,五桂村实行统规自建,成立院管委会,划分责任片区,村民自治管理。经过半年的转变,村民的素质也跟着提高了不少。
对灾后重建的农村新貌,大家都赞口不绝,这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好体现。目前,都江堰全面完成了总投资399亿元的1031个灾后重建项目。2011年与2006年相比,接待游客总量翻了一番,旅游综合收入翻了两番,达到63亿元。
第三站:绵竹
农家乐震垮 重建再开张
4月25日,沿着蜿蜒而上的道路,采访团到达风景如画的绵竹金花镇玄郎村。这里农家乐的招牌随处可见。时值中午,村口的“玄郎人家”,虽然只有3桌客人,却还是吸引了众人的视线和镜头。
“人多时有10多桌。”老板刘小蓉的妈妈谢恩秀说,地震时,女儿的老公遇难,刚盖好4个月的农家乐,还没开张就垮了。小蓉坚强地熬了过来,2010年3月农家乐再次开张,两年了,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
玄郎村是在异地重建,只花了6个月时间,安置受灾群众352户。如今,玄郎村山上种有核桃等经济作物,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正逐步发展成为农村休闲旅游地。
第四站:北川
新县城旅游 流连巴拿恰
4月26日,走进新北川中学,大家的第一感觉是宽敞、朴素、典雅。白墙、灰砖,具有羌族特色的温馨校园。
高一(2)班的小杨说,经历过灾难,他会更加珍惜机会,努力学习。
随后,大家踏入北川新县城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巴拿恰商业街。巴拿恰商业街位于北川新县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四川最大的羌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
新县城的旅游服务基地带动了北川旅游、商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去年全县接待游客175万人次,今年一季度接待游客41万人次。
第五站:青川
用标语鼓劲 自己动手修房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4月27日,到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这里的美景,而是挂在门前的标语。
村民李玉明是这家的主人,也是枣树村第一个拥有私家车的人。他说,他们的房子全靠自己动手重建,2008年11月他搬进了新房。2009年4月,就开了一家名为“感恩苑”的农家乐,2010年初,便买了一辆9万元的轿车。
“5·12”汶川地震导致枣树村民的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全村207户,除4户加固外需全部重建。
媒体感言
黑龙江日报社副社长高煜伟:北川之行感受民族强大
广元市剑阁县由黑龙江援建。60岁的黑龙江日报社副社长高煜伟来到剑阁县,走过黑龙江援建的服装厂、电池厂、医院等地,他一一拍了照片,记录下经过灾后重建的美好家园。
高煜伟说,这次的四川行让他感到震撼。尤其是走进北川,他真实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巨大灾难,但更感受到了整个民族的强大。
新华日报副总编辑缪小星:这是人间仙境我会再来
新华日报的副总编辑缪小星第一次来四川,在整个行程中,最吸引他的是都江堰的向峨乡。站在石花观景平台俯瞰向峨乡新貌,村寨变新楼,绿瓦红墙,错落有致地镶嵌于绿水青山之间,猕猴桃基地、千米绿道全程了然于胸。缪小星不禁感叹,“这里简直是人间仙境,我很快会再来。”
浙江日报社首席摄影记者陈庆港:人们在废墟上站起来了
“5·12”震后第二天,浙江日报社首席摄影记者陈庆港就赶到了北川、青川等地,用相机定格了许多感人画面。然而,从那以后,陈庆港再也没到过灾区,陈庆港说,他怕自己难受。
这次答应来灾区采访,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当我来了之后才发现,担心是多余的。”陈庆港说,灾区人民那重新绽放的笑颜,发自内心的爽朗笑声,向人们传递着:自己在废墟上站起来了。
中国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清楚:灾区经济全面超越震前
中国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清楚说,在这次采访中,大家都很感慨,老百姓住上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经济发展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原地起跳,灾区经济社会总体实现跨越发展,全面超越震前水平。
来源: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