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旅游

欢迎访问阿坝旅游网

  • Loading...
服务热线:4000886969
阿坝四季
[扫码购票]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霁又见西岭雪,繁华深处是田园”……“素描”成都的生态,有太多的言语可以形容。樱花烂漫一环路,桂花飘香长顺街,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绿意的城市,生态的“本底”。打造文明高地和生态高地,成都正在行动,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市民,都感同身受着这样的变化和美丽。

市民感叹:成都天更蓝绿更多

清晨7点,阳光微微地照进家住东郊的王夏家里……和往常一样,刚刚起床的他习惯性地推开窗户,感受清晨那份清新与宁静。而就在几年前,王夏的清晨生活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家住东郊的他,最为头疼的就是每天打开窗户都是灰尘。“以前,我们家旁边就是成都热电厂、华能热电厂和嘉陵成都电厂,穿的衣服没到两天,领口一圈就黑黑的……”这样的烦恼也是东郊老百姓共同的“心病”,而东郊还因此得了个“灰色空间”的绰号。

而现在,王夏却能惬意地推开窗户享受东郊清新的空气。“之前成都热电厂、华能电厂都关停了,去年连中心城区最大污染源嘉陵电厂也正式告别历史舞台,东郊的烟囱都‘倒下’了,空气中的粉尘明显少了很多,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衣服会晾黑,不用担心下黑雨了!”

当然,对于这样的改善,还有更多的镜头定格:

2012年4月初,春风拂面,万物复苏,细心的市民发现,在城市主要道路上的绿化带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已经竞相开放,成为街头一道靓丽风景线。市民彭先生每天都会开车从红星路上下班,他告诉记者:“我每天都从这里上下班,你看这海棠花,开得好漂亮,一路都是这样的五彩花树,开起车心情都会好很多。”

和彭先生有一样感受的市民还有很多。记者在街头看到,不管是石榴花、桃花,还是梨花、樱花、海棠花,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春天的成都,沉浸在五彩的花海中。

生态工程:城市里花香四溢绿意盎然

近年来,市林业和园林局在中心城区大力实施“香化彩化”、“果树花香”等惠民工程初见成效,城区大道四季皆有不同特色的植物景观。红梅、海棠、桃花、梨花、日本红枫、石榴花、紫薇花、三角梅、木芙蓉、桂花、银杏……“现在,在成都市区的道路上,每个月都能看到不同的花树,闻到不同的花香。”据统计,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建城区)绿地率35.69%,绿化覆盖率38.81%,人均公共绿地12.79平方米,基本实现城市绿地均衡布局。

如今,一条条特色风格街道,一个个整洁美丽的院落,正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正在改善发展环境中惠及千家万户,正在让老百姓成为更美城乡的最大受益者。

不仅如此,为了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加绿意盎然的城市,我市也全面启动了“八十公里环城绿廊”的打造,让城市形成林水相依的生态屏障,我市计划用10个“城市之肾”,串联起城市绕城绿带。据了解,目前,我市正在制定相关规划,准备为绕城高速附近的10座污水处理厂全部配备再生水处理厂,把再生水处理厂出来的水引进初步规划的10个生态湿地,最后才汇入河流,通过这种良性循环的方式净化水环境,打造成都的“城市之肾”。而除此之外,对于“八十里环城绿廊”的绿化建设,市林业和园林局已有谋划。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将构建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景观。充分考虑增加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体,引进适生树种,将山区野花、竹子、藤本植物等林业资源引入城市,采取乔、灌、草、花有机结合的栽植方式,形成多样性植物群落景观。

数据定格:城市环境逐年改善

定格成都的生态文明,还有这样一组数据:

“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23天,优良率增加6.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下降59.7%、1.92%、16.1%,而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自2001年以来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而从水环境质量来看,地表水优于III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从25.7%提高到71.8%,岷江(外江)岳店子出境断面、沱江五凤出境断面水质分别从IV类逐渐好转为II类和III类,岷江(内江)黄龙溪出境断面水质氨氮年均浓度下降4.7%。

从这些数字的背后,我们不难读出,从燃煤污染治理到餐饮油烟的治理,从扬尘污染治理到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从小流域综合治理到污水处理厂的全覆盖……成都通过一个个“大手笔”治气、治水的举措,让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当然,一方面,在成都,生态环境绿意浸染,而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也正在构建“绿洲”,据了解,近年来,坚持为民利民,深入开展文明院落建设、“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社区标准化志愿服务站建设、为未成年人办好事实事等民生工程,以及“道德模范·成都好人”宣传表彰、“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通文明热线96110,建设文明城市监控协调中心,组建市民督导员队伍,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协调机制初步建立。通过一系列的深化创建活动,全市城乡环境和秩序持续提升,城市形象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本报记者李凌翌

数据链接

2011年,我市灾后生态植被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其中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30个重建项目全部按时、按质、按量完工;同时,生态植被有效得到恢复,完成林草植被恢复人工造林24.2万亩、大熊猫栖息地修复45.5万亩。另外,灾后野生动物生存状况良好。利用红外相机共拍到大熊猫、金丝猴群、牛羚、斑羚、水鹿、豹猫、毛冠鹿、野猪、红腹锦鸡等动物的珍贵原生态照片1000余张,并首次在龙池发现四川省特有两栖动物——大齿蟾成体。

2011年城区生态绿化美化水平得到新提高。将屋顶绿化和破墙透绿等立体绿化向街办、社区等延伸,全年完成12处绿化提升改造工程,破墙透绿(含巩固)12.61公里,屋顶绿化4.5万平方米,同时,特色景观打造优化提升,全面完成天府广场、迎宾大道景观提升工程,青羊大道绿道建设稳步推进,在三环路重要立交试点打造“成片景观森林”。全年完成公路绿化402.3公里,沿河沿岸绿化100公里。

2011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实现322天,比上年增加6天,优良率达88.2%,比上年增加1.6%。其中,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为0.03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02)年均浓度为0.051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0.100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平均浓度持平,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0.004毫克/立方米,综合污染指数比上年下降0.04,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