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旅游

欢迎访问阿坝旅游网

  • Loading...
服务热线:4000886969
阿坝四季
[扫码购票]

这不仅仅是一组简单的数据——

从“十五”末期的116亿元增长到 “十一五”末期的521亿元,四川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列全国第八。其中,集聚效果明显的产业园区和基地体系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1年,四川再次规划了25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365个文化产业项目,3608亿元规划资金。

在我省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一核四带”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5+2”的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我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

集聚——

“拧成一股绳”的竞争力

2012年2月29日,巴中南龛山,该市首个文化产业集聚平台——南龛文化产业园正式开工。

项目总投资20亿元,总体规划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历史文化体验区、红色文化展示区、快乐文化体验区、文化产业创意园、商业会展区、休闲度假区、生态观光宜居社区等七个主体功能园区。

七个主体功能园区,百余企业“抱团”发展。在项目投资企业云南九彩云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镜看来,七大分区相辅相成,形成复合型、关联度高、拉动力强的多业态,显露集聚而来的强劲竞争力。

“集聚,就是集中特色优势资源,产生叠加效益,体现‘拧成一股绳’的竞争力。”在省文化厅产业处处长强金武眼中,集聚,更是对四川文化产业的优化布局。除了红色文化产业带,还有以古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藏羌彝文化走廊”为核心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区为依托的重建文化产业带,以及成都这一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一核四带”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已成为我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清晰指南。

孵化——

牵出一条产业链的动力

“从一出戏到一个文化产业园,牵出一条完备的产业链,更吸引着众多民间资本慕名而来。”3月26日,在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马宗舜办公桌上,摆放着刚刚通过专家评审的“大北川”禹羌文化产业园概念性规划及建筑概念性设计。对这个从舞蹈诗剧《大北川》“孵化”而来的文化产业园,马宗舜十分期待。

《大北川》是一部灾后文化重建艺术精品,由于立项时间较晚,一开始,剧目没能争取到灾后文化重建资金,只好招商引资。“白手起家”的 《大北川》走向市场之路。出人意料的是,因剧本的特殊性,引来了北京、江苏、福建等地投资公司的争夺,原计划500万元的投资额也升到800万元。

市场的 “成长之路”更催生了以《大北川》为引擎的禹羌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占地300余亩,拟投资9亿元的“大北川”禹羌文化产业园正式落户北川新县城。这意味着,一条集文艺展演、非遗活态传承、会展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呼之欲出。

放眼全省,这样的“大手笔”比比皆是:45个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投资规模50亿元的重大文化产业园区,以发展多元经济为着重点,实现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的良性互动,打造出一条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布局合理的产业链。大项目的拉动,特色资源的整合,也让集群效应朝着更加鲜明的区域个性迈进。

提升——

增值民营资本的吸引力

2007年9月,“川北民俗文化园”在广元开门营业。这是四川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又一次尝试:项目从资金注入、到开发市场,从文化挖掘、到市场运营,大多都由民营企业一手操办。

“我们完全按照‘业主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来进行,经营体制多样,集聚效益明显。”据川北民俗文化园文化艺术顾问杨强鼎介绍,川北民俗文化园是由民营企业投资2亿元,政府补助700万元建成的,属典型的民办文化产业。

以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盘活民营资本,正在成为四川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目前,四川民营文化企业总产值已占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一半以上。

吸引投资,盘活资本,更要催生其“蝶变”。我省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做强做大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娱乐和印刷复制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产业,形成“5+2”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而在此过程中,盘活民营资本,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其产生的“蝶变效应”备受期待。

 

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