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2月10日发表文章《国内旅游统计应去水分》,文中称多年来,各地公布的国内旅游相关数据,相加之和大于全国数据已成常态。文中还提到“根据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发布的《2012年春节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全国共接待游客1.76亿人次,旅游收入1014亿元。据人民网搜集的30个省区市(大陆缺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数据,春节期间,旅游总接待人数为2.5亿人次,总收入为1380亿元。这两个数据分别超过“假日办”报告数据的58%与36%。”>>>查看详细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一些业内专家。专家们一致认为,“各地公布的国内旅游相关数据,相加之和大于全国数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纵向不能加,横向不可比”的现象也的确长期存在。造成国内旅游统计数据有“水分”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国内旅游的统计国家缺乏统一、可行的标准。而这个问题并不只存在于中国,可以说是一个“世界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旅游统计基本概念和主要指标解释”中有一些说明,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非常大,从而造成在地方执行时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在统计的准确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主要在于,出入境人员必须经过边防检查,从而可以留下过境记录,而国内旅行没有这样的条件。再加上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变以及居住与工作场所距离的变化,原来的一些概念,例如“国内一日游客离开惯常居住地10公里以上”的定位,就显得距离太近了。
张广瑞说:“确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关于国内旅游的国际统计标准,不仅各个国家不同,一个国家之内的各个州也有自己的规定,重要的是自己和自己比。作为世界上最权威的机构——世界旅游组织,在旅游统计上,主要关注的也是国际旅游,而不是国内旅游。西方国家通常的做法是住宿设施统计法,这样可以避免一些重复。对于旅游消费则是抽样调查法。总之,对国内旅游来说,人次数主要针对的接待能力,例如交通、景区等,而从经济贡献的角度,还是消费更重要。就是说,在国内旅游上,要逐渐淡化人次数指标,尤其是要淡化人次数在旅游发展上的指标。其它相关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关注人次数指标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当另作别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目前的国内旅游统计方式需要优化,但不能照搬国外的标准,国外的统计方法不见得与中国的国情相符。比如国内旅游统计中取消“一日游游客”的统计,就不太现实。统计数据横向有一定的可比性,纵向不能简单的相加。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幅员辽阔,一个省比有些国家还大。省与省之间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他说:“人民网所做并不是数据统计的工作,数据统计工作是由统计局来完成的,人民网作为媒体,将各地公开发布的数据进行收集、排列后再重新发布,只是数据的使用者。”他建议,旅游数据的统计最好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统一监测和发布统计数据,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各地发各地的。同时他也透露,国家今年已经启动了建设新统计系统的工作。相信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统计系统的越来越健全,国内旅游统计数据中的“水分”也会日益被“蒸发”。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