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旅游

欢迎访问阿坝旅游网

  • Loading...
服务热线:4000886969
阿坝四季
[扫码购票]

文旅相融兴古镇

——汶川县绵虒镇文化建设、旅游业发展走笔

■记者 杨刚 徐中成

汶川县绵虒镇,素有大禹故里、西羌门户、百年古镇之美称。近日,记者走入绵虒古镇,只见LD大型液晶显示屏上正在播放《汶川儿女》,画面中的异域风情和羌族元素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去年大禹景区落成后,不仅让当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而且也为当地群众借助旅游业发展致富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汶川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大禹故里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美食小街人来人往香飘四方。如今,一年一度的中国汶川大禹文化旅游节仍在绵虒古镇精彩上演,吸引着更多的游客慕名前往,也推动着绵虒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振兴。

旅游因文化而精彩

来到大禹景区,顺梯拾级而上,主入口处设有一碑亭,名为“景云碑”,此碑为三峡出土的汉代石碑仿制品。碑上载有“述禹石纽,汶川之会”,“以示惟汶降神挺斯君”的明证。

高规格、大手笔运作打造的大禹故里旅游文化景区由大禹祭坛、大禹铜像、大禹殿、大禹文化研究陈列馆、大禹文化碑林、禹王庙、圣母祠、大禹广场、禹王宫、绵虒文庙等景点组成。经典文献所载大禹的世系生平、禹功圣德,以及孔孟赞禹、儒经颂禹、百家述禹的名言佳句,都集中展示在园区,华夏文化一览无余。

众多的大禹文化元素引起了各地游客的极大兴趣。在此游览的广州游客王先生破有感触:“当景色有了文化,就有了味道,让人思考,给人启迪,使人流连忘返。”

步入紧邻大禹景区的高店村深山1号酒吧,只见酒吧内独特的羊皮褂、金黄的玉米、成串的红辣椒让人眼前一亮,“羌”味十足。“文化味道浓了,生意也好了很多。”店老板董福凯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这里的游客很多都是来体验羌文化的,所以我们酒吧在装修过程中也加入了很多羌文化元素。

“文化是旅游之魂,是旅游的魅力所在,旅游的最高境界是与文化的融合。”绵虒镇相关负责人认为。

灾后重建之时,为让绵虒焕发生机,珠海援建工作组煞费苦心,几经周折,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以绵虒深厚的大禹文化、藏羌民族文化及古县城文化为基础,着手开始绵虒旅游基础设施重建规划,构建以发展当地旅游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

这一思路实现了绵虒古镇经济发展方式的精彩转身,旅游业借力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大禹景区开放之后,受到省内外游客的追捧,成为绵虒旅游的最大亮点。游客普遍反映,大禹景区很有文化内涵。

文化借旅游而“丰满”

去年的7月18日,农历六月初六,是传统的大禹诞日,投资几千万元的大禹景区也在这一天正式对外开放。一年多来,大禹景区接待游客人数不断刷新,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大禹文化的一扇窗口。

据了解,在1952年之前的500年里,绵虒镇一直是汶川的县城,古称寒水驿,为历代官府重要驿站。这座古镇很长时间都是岷江上游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汶川的大禹遗迹主要集中在这里。至今,仍有人习惯地称这里为“老汶川”。

丰富的文化底蕴如何得以更好地展现,如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文化魅力需要旅游平台的展现。州、县有关领导到绵虒调研时,也多次强调要加强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不断提高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让大禹文化走出“深闺”。

于是乎,大禹精神与华夏文明学术论坛研讨会、华夏之声音乐会、大禹文化旅游节……一个个宣传推介文化旅游活动闪亮登场,绵虒镇也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向世人介绍自己,宣传自己。

旅游放大了大禹文化,文化借旅游而更加“丰满”。一系列高规格的节庆促销活动加快了绵虒古镇走出去的步伐,也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提供了条件。

董福平是绵虒古镇高店村的一名普通会计。地震之后,老董看准当地文化旅游发展商机,借机花了十多万元开起了“禹羌山菜”店。据老董介绍,他自己请了两个厨师、三个小工,虽然每月员工工资都要开销一万多,但随着旅游的增多,每个月的利润不菲,仅十月份就有十万多元的毛收入,生意一直很好。

记者感言:无源之水无以言语,无本之木无以言茂。绵虒镇转变经济方式、促进地方发展振兴之路,让我们看到: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丰富的文化则需要借助旅游平台来展现,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方可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