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是展示一个国家和城市形象的最佳载体之一,已成为国家和城市开展对外形象传播及营销的公认的有效方式。其中,由于带有极强的体验性和跨越语言障碍的优势,纪录片又成为影视作品中感染力最强、传播力最广的方式。许多国家和城市均把纪录片作为“国家名片”和“城市名片”来打造,并发展为具有重要创富价值的纪录片产业。正在举行的2011(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上,相关主管部门、行业专家纷纷在纪录片发展论坛上发出呼吁:尽快提高中国纪录片制作水平,用纪录片展示国家和城市形象。
现状
外销能力有限
有影响作品不多
出席本届电视节纪录片发展论坛的既有国家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主管部门领导,也有来自央视、上海、湖南、四川等广播电视台的负责人,还有来自英国广播公司、英国独立电视台等知名国际纪录片制作机构的代表。在此次论坛上还发表了权威机构调查制作的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报告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需要进行更有效的跨文化传播。目前引进纪录片和输出纪录片比例严重失衡,促进国产纪录片发展繁荣势在必行。可以说,纪录片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到国家整体文化战略的重要一环,无论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中国纪录片都应该担当起重任。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也是国家近年来重点关注领域。
报告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的纪录片国际传播可实现路径比较有限,且对外传播纪录片数量不足。2010年对外传播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仅155部,即使算上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对外销售的纪录片,总时间长度和Discovery、BBC或HISTORY频道等境外纪录片媒体相比也很有限。同时,国际传播纪录片的资金投入并没有显著提升其产品影响力。2010年,国新办下属五洲传播中心自制和译制的纪录片数量达73部,总投入达4500万元,探索频道在中国题材纪录片制作上也投入64万美元。总的来看,资金投入可谓不少,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并不多。
分析
自然类纪录片
很难传播中国文化?NO!
今年年初,央视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央视造”纪录片《敦煌》《颐和园》《故宫》等播出后,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由此形成了一批固定观众群。然而,相比国外纪录片的种类繁多,国产纪录片依然存在题材狭窄现象。报告分析认为,当前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一是符合对外传播要求的优秀纪录片较少。即便可对外传播,很多都需经过改编。完全符合海外播出要求,可直接完整播出的片子很少;二是纪录片题材取向值得反思。选题多侧重社会人文和政论,而海外市场关注的自然、动植物、环保等生态题材节目较少。著名纪录片导演王海滨认为,四川乃至整个中国的纪录片,都比较钟爱历史人文题材,因为中国人较擅长东方式情感表达,对生活时空的提纯和人文关怀得心应手。
论坛嘉宾认为,应纠正一种偏见,那就是认为自然生态类题材纪录片很难实现中国文化传播。事实上,许多国家都很注重生态环保类题材纪录片,把它作为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被誉为法国国家名片的《迁徙的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会嘉宾们建议,在纪录片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对受众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并且在生产、制作和发行等各环节,都需要与国际流行规制接轨,增强其国际流通性。
尝试
成都美誉
通过纪录片明星全球传播
纪录片如何成为“城市名片”?成都做出了成功尝试:借助国际明星纪录片制作团队,向全球传播成都城市美名。昨晚CDTV-1播出的、由成都传媒集团主办的《首届“成都全球影响力人物”》评选颁奖晚会上,曾获艾美奖的英国明星纪录片主持人奈杰尔·马文获得全球人物影响成都特别奖。这是他继去年底在第五届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上,与跨媒体实验室(X Media Lab)创始人布兰登哈金共同获得“2010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贡献奖”后,在中国摘取的第二个奖项,让他与这两座奖杯结缘的正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风靡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马文的熊猫王国历险记》。这是中国题材纪录片第一次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流电视台亮相。
在这部充满体验和娱乐元素的纪录片中,马文带领着观众走进成都,在熊猫基地与大熊猫亲密接触,在四川、陕西等地的原始森林追寻野生大熊猫足迹,期间还穿插品尝成都美食、观看川剧变脸,打扮成普通成都市民与在杜甫草堂里晨练的市民趣味互动交流等场景,巧妙地把观众带进“大熊猫王国首都——成都”。由于马文的明星效应,该片已在包括英国FIVE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日本NTV等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台,以及北京、上海、湖南等国内近30个省市电视台播出。片中马文的那句“我终于来到了大熊猫王国的首都——成都”的台词,被包括《时代周刊》《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国家地理杂志》《综艺》《德国镜报》《旅行家》等国际知名媒体广泛引用。成都的城市美誉借此向海内外充分传播与展示,对于成都这种精心策划、巧妙植入的方式,《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国际先驱导报》等媒体纷纷发文盛赞。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