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坚持”在全省各地各界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刚刚召开的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有着特别的意义。“七个坚持”的提出,将四川3年灾后重建的伟大实践经验,升华成一座人类抗灾史上的丰碑;也向渴望总结和沉淀3年壮阔历程的人们,交出一纸荡气回肠的答案。
全会已经闭幕,“七个坚持”带给人们的震撼和思索远未结束。连日来,从乡村到城市,从高校到企业,从亲历灾后重建的干部群众,到见证重建奇迹的助力灾后重建的热心社工,每个人都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激发出干事创业的豪迈情怀。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七个坚持”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载入史册,升华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精神支撑。
以统筹谋划、科学规划为首要前提,以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为核心理念
科学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
灾后重建是百年大计。重建之初,我省便本着对灾区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统筹谋划、科学规划为首要前提,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为核心理念。一场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让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历史变迁。
“没有科学规划,映秀连特大山洪泥石流都扛不过,更谈不上建世界级旅游温情小镇。”汶川县映秀镇党委书记廖军对“科学规划”感触很深。他说,映秀镇重建规划直到2009年底才敲定,当时别的受灾镇都快建好了。然而,正是这份建立在安全选址、安全建设基础之上的科学规划,让映秀镇挺住了一次次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袭击。建设规划与产业规划的统筹谋划优化,则让映秀快速走向经济振兴。
“规划带头、不走弯路的理念在映秀已深入人心。”廖军说,2012年春节到来前,映秀将进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战,进一步巩固灾后重建成果,把重建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
什邡市师古镇党委书记赵科感触最深的也是“科学规划”。他认为,我省一开始就明确了以科学规划为龙头,让农民在特色村落发展过程中找到坐地生财的门路,“农房集中点的建设不仅是将农房修建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灾后重建,借农村宅基地重新洗牌的机会,将一个地方的自然特色、文化资源,风土人情挖掘出来,形成特色综合利用。”
以依法重建、廉洁重建为有力保障,以探索创新、破解难题为关键手段
外部监督与内生创新有机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这样大规模、高难度的重建,世界上没有先例。如何做到“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既要有廉洁重建的强大外力监督,也依靠探索创新的内生动力来攻坚破难。
“依法重建”四个字,在北川县法院政治处主任李昌平心中有着千钧之重。震后,北川法院诉讼档案被埋、办公设施被毁、干警法官遇难,自身面临重建难题;与此同时,灾区各种矛盾纠纷凸显,涉灾案件出现爆发式涌现,其中很多是北川法院从未受理过的,“一个案件办不好,就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灾后重建顺利推进”。
“我们遵循法律规定,兼顾社会效果,以探索创新应对各种难题考验。”李昌平回忆,3年来,北川法院以调解促和谐,成功化解大量矛盾纠纷。
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特派员丁任立则认为,四川的“廉洁重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他非常认可全会总结的“三个没有”:“这也是我们的结论!”
3年来,特派办与省审计厅共建攻坚协调领导小组并肩作战。“4000多名审计工作者想管住数万个重建项目,靠老办法是不行的,从查找问题到服务审计,思路一变天地宽!”丁任立认为,四川在非常时期采取的贴身审计、跟踪审计等新
举措,确保了资金项目违规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如期实现了审计目标。
目前,审计署即将对四川17个重灾县进行全面审计调查,重点关注规划完成和调整情况、重建资金缺口或结余情况、重建设施试运营、维护、管理情况等。丁任立希望各级各地继续绷紧廉洁重建的弦。
以对口支援、多方参与为重要力量,以智力帮扶、长效合作为新的起点
制度优势与强大凝聚力集中体现
中央作出的对口支援重大举措,是我国抗灾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世界救灾史上的首创,多方的参与汇聚成推进灾后重建的强大合力。
响应中央号召,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派出得力干部和专业技术力量,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倾情倾力支援灾区。曾两度自费深入四川灾区的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博士彭林感叹:“在这次地震中,我们见证了中国的动员体制所发挥的巨大力量。”
“一开始我们就全程参与报道,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感动,一次教育,一次震撼。”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刘欣欣说,自己作为媒体人去过世界上很多受灾的地方,但感觉只有在当代的中国,才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交出一份这么出色的重建答卷。
回顾援建岁月,原苏州援建办副总指挥姜超说:“我们的援建不仅是输血,更是造血。”考虑到绵竹年画和苏州桃花坞年画都是全国四大年画,援建之初,姜超着眼提升灾区发展,开始了两地年画联姻之路。3年来,绵竹市的文化产业得到长足进步,同时也给苏州年画带来诸多新鲜元素。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绵竹市年画村也成为我省知名的村镇,受到游客的大力追捧。
以化危为机、发展起跳为基本取向,以自力更生、感恩奋进为决定力量
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双双崛起
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3年来,四川化危为机、发展起跳,夺取了重建和发展的双胜利。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球知名猎头公司、上海德科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成都办事处经理张宇对此有着清晰认识。这家2008年在蓉设立的公司,不仅没有因特大地震而影响业绩,反而与灾后重建的四川一起蓬勃发展,实现迎来了年增幅逾60%的高速增长。
张宇回忆,2009年初来川考察的央企和外企数量开始大幅增加,其中不少是与灾后重建密切相关的机械设备类、建材化工类企业,也有被四川灾后重建优惠政策吸引的服务外包型企业。他认为,经过3年灾后重建,四川的交通物流条件得到很大提升、生产要素保障日益完善,传统产业不断做强、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又进一步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对四川的发展充满信心,今后将努力为四川引入更多的中高级人才”。
3年来,四川不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也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
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院长张春和介绍,今年秋季2011年新生入学时,她率本科新生和研究生完成了一项“必修课”:到灾区的“三基地一窗口”参观,形成深入的观察报告,这场灾区行最终成为一场精神洗礼。
在省内一些网站论坛,网友们留言认为,“七个坚持”升华了灾后重建的宝贵经验,是一笔丰厚的财富,重获新生的四川灾区已成为展示国人精神面貌、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现实载体,更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课堂和宝贵的教育资源。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