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保护现状堪忧、申遗工作尚显薄弱,川陕甘沿路11市抱团行动积极保护
《川陕合力蜀道申遗》后续
●道名之争
“为了称谓更得体,我们建议将‘蜀道’更名为‘川陕道’。”
9月7日,在广元(吃,住,游,购,娱)市举行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媒体采访会上,陕西方面的一名代表认为,“蜀道”听上去大家会误为四川境内的“蜀道”,因古“蜀道”有相当部分位于陕西境内,改称为“川陕道”为宜。
本月起,全国政协“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调研在陕西、四川进行。9月11日,在成都(吃,住,游,购,娱)举行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座谈会上调研组的众专家表示,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蜀道文化线路与申遗的各项工作尚显薄弱。
“由于家底不清,目前还有大量蜀道文化线路沿线的文化遗产尚未纳入保护视野。”参加调研的专家指出,此外,在保护蜀道文化线路专项法规的制定、蜀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详细普查等方面也待完善。数千年风雨飘摇,“蜀道”这一名扬天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现状
申遗面临诸多难题
“蜀道文化线路,是现今中国乃至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化线路之一,创造了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毓芳认为,虽然蜀道具有的珍贵文化遗产价值毋庸置疑,但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道路尚不平坦。
“由于家底不清,目前还有大量蜀道文化线路沿线的文化遗产尚未纳入保护视野。”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此外,在保护蜀道文化线路专项法规的制定、蜀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详细普查等方面也待完善。加之数千年风雨飘摇,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广元在整个蜀道的文化遗产系列中,应该是独具特色的一段,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资源。同时,这些年广元也率先在蜀道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看到已取得许多的成果。”经过对广元蜀道遗存的考察,单霁翔对广元在蜀道保护方面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单霁翔说,广元还面临很多急需破解的难题,需要进一步开展工作。比如,要组织专业力量,深入挖掘埋没在深山里的古道及其价值,为下一步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打下基础。
争论
蜀道?川陕道?申遗路上有争论
陕西专家:建议改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因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蜀道难》而名扬天下。
“为了称谓更得体,我们建议将‘蜀道’更名为‘川陕道’。”9月7日,在广元市举行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媒体采访会上,陕西方面的一名代表认为,“蜀道”听上去大家会误为四川境内的“蜀道”,因古“蜀道”有相当部分位于陕西境内,改称为“川陕道”为宜。
“我当时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讨论会上,也听到有专家提起将‘蜀道’改名为‘川陕蜀道’,其理由是因为目前发现的蜀道总共有4条,为了准确区分每条蜀道地段,建议将成都经广元和汉中至西安这条蜀道改为‘川陕蜀道’,在申遗工作中操作起来也好区别。”陕西省政协文史委杨绍武说,
从有利于蜀道申遗角度来讲,“蜀道”改名有一定道理。但是,“蜀道”已经成为了一个上千年的固定称谓了,尊重历史角度来讲,改名也没有多大必要。
广元专家:没有必要
“‘蜀道’是古时代对从成都至西安整个古蜀道线路的泛指,其本来就包含了当今的陕西部分遗址。”面对陕西方面的观点,广元市的相关专家却表示:国内学者早已普遍认为,“蜀道”是“秦蜀古道”的专有名称,是对历史上连接关中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分布于川陕交界区域的一系列道路的统称。
“我们知道陕西方面有人在研究蜀道文化,探寻古人对‘蜀道’称谓,而想为‘蜀道’更名。但是,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来审视历史,”广元市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
申遗办公室主任姜勇说。“要改名为川陕蜀道我是不赞成的。”
“据我们了解,只有极少数人提出欲更改蜀道名称,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事实是‘蜀道’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惯称,并且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等都无异议。”广元市文物管理所的负责人说,蜀道的定义无需质疑,称谓无可更改。此次“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调研活动中,陕西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专家十分重视,与四川方面达成共识,形成联盟,力挺蜀道申遗。
北师大专家:无需改名
北师大历史系教授、秦汉史学会副会长王子今也表示,从李白那流传千古的诗句就可以看出,蜀道所指很明确,没有必要改名。而且,也不会对陕西方面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措施
国家文物局支持蜀道申遗
“国家文物局支持蜀道文化线路申遗。”单霁翔表示,国家文物局支持蜀道沿线城市,积极考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单霁翔说,蜀道申遗可以借鉴大运河、丝绸之路遗产保护的经验,探寻一种适合跨地域大型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工作模式,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有利条件。
蜀道申遗需建立城市联盟
“蜀道文化线路跨越川陕甘等省的十多个市域,需沿线不同的城市达成共识,形成联盟。”单霁翔建议,成立相关省市政府主导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共同推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逐渐走上法制化道路。
实施抢救性保护蜀道遗存
“蜀道文化线路的众多遗迹,因历代建设被覆盖或破坏,要有针对性地对蜀道文化线路进行基础研究,全面了解和确切地掌握蜀道的遗存状态,解决蜀道文化线路保护的空白。”单霁翔说,结合本次考察中的所见所闻,他认为要加大重要文化遗存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实施。
针对目前蜀道文化线路沿线城乡建设和旅游开发的一些不正确观念,单霁翔特别强调要进行有效指导,避免不当建设对于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不是说通过申遗获得旅游的效益、经济的利益,而是应该要认真的保护好。”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说,在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广元在修复剑门关和昭化古城等重要文化遗址方面做得非常好。
行动
蜀道沿线11市联合保护
近年来,蜀道文化线路的研究与保护引起政府、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和省级财政下拨专项经费,用于蜀道及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蜀道遗迹代表剑门蜀道遗址及蜀道沿线陕西、四川两省的张良庙、武侯墓、灵岩寺、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等诸多历史遗存,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依法保护范畴。
据姜勇透露,为了加快推动蜀道申遗的工作进程。日前,蜀道沿线11市达成了《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广元共识》。省、市都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沿线文物进行保护和发掘;还要编制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规划。“这个工作将在明年3月前完成,广元已经委托清华大学完成了对剑门蜀道的编制规划”;此外,将展开对蜀道沿线的考古调查。“进入我们视野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有价值的没有被我们发现。”
考察
剑阁“拦马墙”堪称世界奇观
“一定要把拦马墙这颗蜀道文化线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保护好,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9月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全国政协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调研组来到广元市考察时,剑阁县“拦马墙”赢得调研组专家高度评价。
“古蜀道原貌保存最完整、具有极高科学考古价值和极强观赏性。”拦马墙道古、树古、交通设施古,被誉为“天下第一古道”,堪称蜀道交通活化石。古树参天、石板嶙峋的拦马墙,深深震撼了到场考察的每位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激动地说,拦马墙这段古蜀道保存得这样好,这样完整,是世界奇观,蜀道文化线路必定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目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延浩说,拦马墙是完全能够体现古蜀道真实性的一条路段。虽然可能历代都有修葺,但这更能帮助我们来研究每个时代的工程特征。
“蜀道”名片
“蜀道”从商周时期初步开通至今,贯穿3000多年。古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吃,住,游,购,娱)、罗江、绵阳(吃,住,游,购,娱)、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是指狭义的概念,即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信息来源: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