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要求,我省将于9月30日前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这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十一”将是灾后重建全面完成后,四川旅游业迎来的第一个黄金周,意义非凡。
9月6日“支持灾区产业振兴发展”系列活动拉开帷幕,本报记者与全国2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到理县看寨子”。3天时间里,记者走进桃坪羌寨、甘溪村、甘堡藏寨,夹壁官寨、米亚罗、毕棚沟、古尔沟等理县主要景区,感受到3年灾后重建中,理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提档升级 美了乡村
从成都(吃,住,游,购,娱)出发,沿317国道驱车2小时左右,就到了位于理县东部的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因典型的羌族建筑、交错复杂的道路结构被称为 “东方神秘古堡”,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灾后重建中,理县投入2亿元对桃坪老羌寨进行修缮;为了扩大接待量、更好地保护好桃坪老羌寨,当地打造了桃坪新区。桃坪新区作为老寨旅游服务功能的补充,建设成集“古羌文化展示、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新景区,与桃坪古堡有机地融为一体,将力争在今年创建以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古堡新寨”。
桃坪羌寨只是理县寨子在灾后重建中提档升级的缩影。灾后重建中,阿坝(吃,住,游,购,娱)州在全州开展了“三百”示范工程建设,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一百个特色魅力乡镇、一百个精品旅游村寨和一百个幸福美丽家园,形成了区域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新格局:以映秀为核心的休闲农家乐;以汶、理、茂为核心的“羌家乐”;以马尔康为核心的嘉绒“藏家乐”;以大草原为核心的“牧家乐”。
不仅仅是数量和格局的变化,阿坝州精品旅游村寨的档次、质量也在悄然变化。
在夹壁官寨,每个农家乐的建筑面积都在300平方米以上,房间内摆放着用手工雕刻的木质家具,布置着精美的唐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夹壁官寨着力走高端旅游路线,每座农家乐都是耗费上百万元的纯手工藏式民居。与此同时,村寨的配套也很完善,有村活动室、文体广场、水文化广场、观景亭、公厕等。
阿坝州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软件、产品销售、运行机制、配套设施、产业发展、综合管理等方面内容,已成为支撑精品旅游村寨发展的重要内涵。
富民增收 鼓了腰包
实现旅游富民是我省旅游产业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
三年灾后恢复重建,理县打造出11个精品旅游村寨,经营商店、旅店、餐馆,旅游让当地老百姓端上了 “金饭碗”。
桃坪羌寨入口处的 “尔玛人家”是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完备的服务设施和浓郁的羌族风情让“尔玛人家”成为了最受游客欢迎的栖息地。老板陈硕告诉记者,他家去年营业收入6、70万元。“今年游客特别多,8、90万元应该不成问题。”陈硕还盘算着,要到桃坪新羌寨打造更高端的农家乐,以更加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质的住宿条件,迎接远方游客。
理县西北部的古尔沟镇是四川传统的温泉景区。以阿坝州打造精品旅游村寨为契机,古尔沟镇大力开发观光农业和体验式旅游业,复垦100多亩土地。古尔沟镇丘地村村民杨阿忠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他告诉记者,村里种植了大量精细蔬菜和无公害蔬菜,“游客可以到地里采摘蔬菜,感受田园风光。”杨阿忠说,现在一家四口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比3年前翻了一番。
采取同样经营模式的还有夹壁官寨的老百姓。灾后重建中夹壁村大力打造农业观光游,满足游客体验田园生活的同时,原生态种植园区也得以成功打造。如今,当地580亩耕地中大多蔬菜种植地都安装了喷灌系统,“节省了人力,产量也提高了。”村主任让太介绍,“除了农业观光游的收入,每年村里还能对外销售特色蔬菜3800吨左右。去年,我们村实现人均收入4584元,居全县前列。”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