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吃,住,游,购,娱)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已闭幕两月,游客还有兴致游览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吗?重新选址修建的博览园会不会重蹈两年前非遗公园的覆辙——节会一完人去楼空?
日前,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个因非遗节拔地而起的博览园正在寻找“真空期”的生存之道。
探访:把非遗节“凝固”下来
游览:游客看热闹
8月14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青羊绿洲公园E区的非遗博览园。虽然成都当天炎热,但是仍有游客兴致不减地在室外的园区内四处游览。他们中既有学生、也有带着孩子的家长。
“非遗节我因为出差没能带孩子来参观,这次就趁着周末来了解非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位市民告诉记者。
“每逢周末都有不少市民进园参观,而非遗博览中心等非遗节上市民最爱去的参观点也照常开放。”非遗博览园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有一些游客还是专程从外省来的。
展陈:商家看门道
在园内传统技艺街区,几个小朋友正围着陕西皮影大喊大叫。伴随孩子们的叫喊声,皮影竟自己动了起来。这家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我们新研发的声控皮影人偶。”
记者发现,这个街区汇聚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家。在入驻前,他们专门打探了这里的管理经营模式,发现这个主题公园的整体规划很到位,酒店、娱乐等设施都配备了,逐步会形成永久性的市场。
“铜人点穴、川剧变脸、弹古琴这些项目,全都能通过科技手段让我们这些外行人亲身体验。”来自安徽的李先生行前就在网上做足了功课,了解到非遗博览园里许多特别的项目,早早就把它定为成都行的第一站。
传承:手艺人看平台
除了游人,入驻非遗博览园的手工艺人也没闲着。在中国苴却砚馆里,馆长、制砚人王涌告诉记者,尽管现在生意比非遗节时要清淡,但这里的条件好、潜力大,他愿意在这里继续做下去。
很多像王涌一样的手艺人都表示,博览园不仅是全国首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公园,甚至在世界都是先例。在这样的国际化平台上,不仅有利于这些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更有机会让他们的手艺走向世界。
思考:“真空期”如何更长效
记者了解到,非遗节后,博览园改变了常见的静态陈列,以更具体验性、互动性的方式展示非遗。非遗博览园试图将非遗和人们生活相结合,由产业进行承载,使其产生集群化效益。比如联合非遗传承人及知名品牌商家,并邀请专业产品设计机构、商业运作专家,通过传播产品文化,塑造产品品牌,共同进行非遗文化商品的开发推广等。
两年一届的非遗节,难免让博览园有“真空期”,如何更好地运转下去?业内认为,除了搞好园区管理,更应加大推广力度。非遗博览园所在的青羊区汇集了不少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如杜甫草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宽窄巷子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将非遗博览园和这些景点进行 “打包”对外推出,应该是一张不错的牌。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