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州将民族村寨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将民族村寨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等深度融合,助力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2009年以来,全州投入资金4.238亿元,实施特色村寨项目3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新村)项目68个,惠及22119户10万余人,集体经济带动4000余人就近就业,40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产业,糖心苹果、甜樱桃、沙棘、雪梨、羌脆李、中蜂蜂蜜等“净土阿坝”特色产品备受青睐。大力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农牧业发展模式。
文化挖掘留住美丽乡愁。因地制宜制定建设规划,投入资金用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建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3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4个、州级非遗传习基地42个。成立唐卡、羌绣、卡斯达温、南坪曲子等非遗传习所。阿坝州嘉绒文化生态保护区、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被认定为首批四川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明新风焕发乡村新貌。健全党建引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一核三治”乡村治理机制,推行“一定二议三监督”模式,完善乡村分类转化提升长效机制,设置药山远牧、交界地区临时党支部、党小组438个。建成174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1064个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立人民调解组织1779个,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成功培育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5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926个。
生态建设释放惠民红利。围绕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庭院治理、村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四大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128个、农村厕所改造5120户、污水垃圾设施项目11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覆盖8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50.6%,打造“美丽四川·宜居乡村”228个,着力培育高原草地风光游、康养休闲游、民俗风情游等旅游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