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船发明的确切时间,现在已无从考察,但据出自中原史官之手的《隋书。列传·用国》记载,至少在1500 年前,金川的河面上,已浮荡着牛皮船:“嘉良有水。国有水,阔百余丈,并南流,用皮为舟而济。”(旧房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南盛西南童·东女国》同样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方题.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蜜及白狼爽,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辆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
户四万余众,胜兵万余人,散在山谷间。女王号为“宾就”史籍还记载 1000多年前,金川地区各部落王室官员向中央王朝朝贡并受中央王朝封赏,往来络绎不绝,而要横渡金川河,交通工具非牛皮船莫属。清代朝廷对金川实行改土归流后,许多外地人对金川牛皮船感到惊奇,写了许多诗进行描述,如曾任绥靖屯务曹三选的《皮船渡》
巧制皮船荡碧津,
团圞恰受两三人。
舷轻巩用黄牛革,
篷转桡飞绿水滨。
夜棹归来圆似月,
春江放去稳如轮。
何年杯渡留遗迹,
普济群夷乐化淳。
其实,牛皮船的构造很商单,主要材料就是牛皮、木条、健牛皮的皮竭和一支划的菜,本条的的件果,牛皮经和境体、制作一只船,大的需要四张牛皮,面且。须是公牛皮。把新鲜的牛皮放在水里泡上几日后,挺了毛才能使用,没泡后的牛皮、去毛容易,附于皮上的“肉”也容易清除掉。
船一般运进2-3人,最多4-5人,但必须对称生(实际上蹲)以保持平衡,同时在船上万不可乱动,一切要听船师的安排,最大的牛皮船可承载达千所斤,不行船时,船师翻起船身,以桨为扁担,横撤于骨架上,船岸肩负面行,仅四五十斤,最大的船也不上七十斤,整个牛皮船形如一口大铁锅,口径1米到2米,清人李心衡在《金川琐记》中比较黄河流域甘青一带用羊皮制作的渡河工具“浑脱”与金川牛皮船的质量高低和使用效果优劣时说:“然而“解脱”只可渡一人,且下体不免沾需,不若金川之皮船,工省用薄其制尤巧”他这样描述:“用极坚树技作骨,蒙以牛革,形圆如杯楼。一人持桨,中可坐四五人,顺流而下,疾于奔马,顷刻达百里。"
作为渡河工具,金川牛皮船充分考虑了诸多因素,可横渡江河,也可顺水漂流,圆形船体既可根据水情调整方向和节奏,灵活、快捷,又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绥靖屯志》载:“茹寨渡在屯东北二十里,为松冈、党坝之要路。卡拉渡在屯治南六十里,为绥靖、崇化之要路。勒乌围渡在电北五里,为抚边电之要路。日碌桥在勒乌围大河之左,自逆首索诺木负固,大将军阿桂帅师攻勒乌围,觅善泅水者,系索于桥柱拽圮之,今仅存其名。”
但大金川河的渡口远不止这几处,主要的有12处,即庆宁渡、勒乌渡、热登渡、八字口渡、卡拉渡、广法寺渡、安宁渡、马尔邦渡、木足渡、卡撒渡,杜柯河有麦斯卡渡和二噶里渡。随着近现代桥梁建设的迅速发展,渡口才渐渐被废除。历史上庆宁渡,旧时称为茹寨渡,是通咯尔、松冈、党坝、热水塘的要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