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旅游

欢迎访问阿坝旅游网

  • Loading...
服务热线:4000886969
阿坝四季
[扫码购票]

——九寨沟县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王吉玲 宛严勇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党的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成为阿坝立州之本和发展生命线。九寨沟县作为全国首批、四川唯一的“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该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州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决策部署,立足实际、锐意创新,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重建、构建美丽家园,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探索出了一条灾后重建与生态保护“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宝山”一起建,百姓富裕与生态优美“两个成果”一起收,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发展全域旅游

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绿色生态催旺全域旅游,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紧扣中央和省委对阿坝的新定位新要求,围绕绿色生态核心主题,发出了“第三次创业”的时代号令,为我州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在九寨沟县永丰乡小九寨景区,来自各地的游客被小九寨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纷纷驻足拍照。“我们这儿土地贫瘠,以前一直在外打工,龙石滩和小九寨的建成让我看到了回乡创业的商机,现在的收入比打工多多了。”村民王富英说道。

其实,在中查沟、神仙池生态旅游区、甘海子生态文化旅游区、勿角民族生态旅游试验区等景区内,像王富英一样上演“凤还巢”的九寨人数不胜数。这都得益于九寨沟县以全域旅游为引领,绘就了一幅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旅游风景图。

近年来,九寨沟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国家5A级景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将整个县域进行一体化布局、系统化设计,落实全县“一盘棋”理念,真正实现了从“点上发力”到“面上开花”的局面。

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和区域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围绕到2020年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九寨沟县顺势而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总投资57亿元的中查沟·鲁能胜地、神仙池生态旅游区、甘海子生态文化旅游区、勿角民族生态旅游试验区等景区景点项目加快建设,打造龙石滩、柴门关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动旅游辐射效应向全县扩散,“一核多点”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围绕旅游转。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全域旅游格局的同时,九寨沟县全力配足配齐基础设施。如今,总投资约150亿元的九绵高速、九若路、川九路、漳大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开工建设,通用航空、轨道交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构建,同时,该县还先后引进鲁能、四川能投、铁投、交投、宋城等知名企业和悦榕庄、丽思卡尔顿、希尔顿等知名品牌落户九寨。

坚持生态发展

让绿色成为灾后重建底色

绿色,是我州的底色,也是我州坚持走生态发展路径的底气所在。绿色,是九寨沟县灾后恢复重建的生命底色、内在神韵和魅力所在,也是九寨沟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九寨沟县始终把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摆在首位,让灾后恢复重建在绿色本底上科学生长,并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典范。

走进九寨沟县漳扎镇小学,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教室、阳光通透的宿舍。“学校的重建在用材、设计、施工方面全程高标准建设。”漳扎镇小学教师、项目业主方代表贺明贵介绍说,新校园的设计别出心裁,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校区能源需求特点,合理优化校园能源系统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强化节能减排理念,有效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学校主体建筑利用天窗和高侧窗,增加采光面积,强调通透性,有效融合了周边的山地空间景观。

在九寨沟县恢复重建过程中,绿色重建的先进理念比比皆是,位于保华乡的太阳能光伏提灌站又是另一种先进理念。“一般的提灌站要修渠道,不仅占地还破坏生态,这个太阳能光伏提灌站水泵扬程1200米,由无储能式太阳能发电,智能控制系统,节约能源又保护生态,建成后将解决保华乡4个村农田、经果林以及云顶草场的灌溉问题。”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马真清介绍说。

在九寨沟景区施工的众多规定中,其中一条规定就是不能砍树,因为这条规定,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都是绕着树走,每次施工都小心翼翼。初期,施工人员不适应,但他们很快发现,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施工,工程治理效果更好,施工也更安全。

组建生态文明审查组,全面开展生态修复保护行动,从主动网到被动网的转变,生态挡墙的建立,给一棵树让道……从设计到实施,九寨沟县始终将绿色基因融入重建的全过程。

振兴乡村产业

美丽乡村入画来

一幢幢农舍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一张张笑脸质朴幸福……现代文明与民族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画卷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九寨沟县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

乡村振兴,富民是核心。

走进勿角乡甲勿海大熊猫保护研究园施工现场,一片火热景象映入眼帘。连日来,来自甲勿村、阳山村等地的村民正在园内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以前,我在家带孩子没收入,现在在熊猫基地打工,每天有150元的收入,还可以照看家里。”甲勿村村民马四莲说道。

据介绍,勿角乡依托企业人才和资源优势,鼓励群众就近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目前,该乡已解决劳务用工215人。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产业兴旺是重点、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罗依乡,百姓安居乐业,乡村经济持续发展。谁也想不到,过去的罗依乡尽管土壤肥沃,但受制于分散种植经营的方式,土地效益并没有发挥。2015年,该县根据罗依乡实际,因地制宜,陆续引进企业,把“穷山村”摇身变成“聚宝盆”。

“‘聚宝盆’的背后得益于引进当地返乡企业家,通过把丢荒的土地流转起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罗依乡党委书记殷树贵介绍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采取引进企业的方式,各贫困村整合扶贫资金或以集体土地入股,85%的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建成了以酿酒葡萄、高山雪菊等为主的农业园区和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合力解决生产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壮大本地产业,持续造福当地群众。

“流转了27亩土地,年收入17000多元,我在山上管理葡萄种植,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村民陶代的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

瞄准乡村旅游发展机遇,罗依乡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民俗大院和乡村旅游,已建成餐饮、烧烤、骑行、垂钓、住宿等服务项目。并依托全域旅游,该县推出了一日游线路,大大助力了该乡群众增收致富。

九寨沟县结合各村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各村产业,加速迈入乡村振兴“快车道”,逐步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路径。

如今,一幅水清绿绕、百姓安康的生态画卷已在九寨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