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墙
图文|李刚
阳春三月的江南,早已是桃红柳绿、万物蓬勃。然而在川西北的阿坝草地上,依然是冰天雪地、寒气袭人,好似春天遥不可及。不过,只要走出红尘滚滚的城镇,走近生机勃勃的乡村,你就会被高原里的一种劳动场景——夯墙深深吸引而赞叹不绝。阿坝草地的春天一如是被夯墙歌唤醒似的,让你感受到高原的春天已来临,希望正在萌动和生发。
时光走到三月底四月初,正是安多阿坝草地夯墙的黄金季节。走进阿曲河谷地带,沿岸分布的数十个乡镇、数百个藏寨,即从上阿坝的安斗、甲尔多、各莫、四洼、德格,到中阿坝的河支、龙藏、城关、麦昆、哇尔玛,一直到下阿坝的洛尔达、安羌等地的雪线下、沟渠边、台地上,处处都可以遇见夯墙的热闹场面,让你领略老祖先留下的历史文明——夯墙的生动风采。
我喜欢摄影和文学,对民族文化有深厚的情感甚至达到痴迷痴情的程度。在学习和文艺创作中,我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加宽阔敞亮。在这个季节,我只要有空余时间,就会走进阿曲河谷,寻觅夯墙建家园的踪迹,融入到劳动者当中,和他们一起劳作,一起奋发,一起收获。
走进乡村藏寨,每次都收获颇丰。驱车走出城镇,走进乡野,耳听随车播放的欢快民乐,眼观苍茫的四野,心情是无比的愉悦和欢畅。到阿坝找夯墙场景不需要询问他人,只要走进乡村和藏寨,车行路上,还没有见到夯墙的场景,就已有夯墙歌声从远处悠扬传来。沿声寻去,随着距离拉近,声音越发洪亮,不一会儿,盛大的劳动场面就呈现在眼前,让人应接不暇,激荡的心绪满溢情怀。只见数百人齐聚一处,夯墙建屋,好一派热闹非凡的劳动大场面。
劳动的人们分工合理,次序井然。男人在夯墙的模具里用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动作一致,充盈着无穷的韵律之美;女人用背篼、铁锹背负和撺动夯墙的湿泥土。劳动时,一边唱夯歌,一边夯墙,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夯墙的动作时快时慢,富有节奏感,且整齐划一。劳动的歌声里充满了泥土的芳香和纯美的气息,如天籁之音,让人的情感怦然激荡,思绪轻盈飞扬。
夯墙建屋有许多讲究。一般三层的房屋建设需要三年的时间,一年夯一层。只有等第一层的土墙经日晒雨淋后变结实了,第二年再夯筑第二层,第三年夯筑第三层。但有时秋收后农闲时再夯墙,进度可以快一点,不过间隔期必须要长,否则已夯的墙就会倒塌。
阿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沿的川甘青交汇地,其安多藏寨民居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甚至更久远。安多民居的夯墙建筑,最先是选择房基。选择房基有很多考究之处,一般选在河谷的台地上,采光通风便利,还可以避开地质灾害。风水极好就可以动工建造。先挖地基,然后就用石料砌筑墙基,墙基厚一米左右,墙基上用木制工具开始夯墙,把湿润带粘性的黄土倒入夯墙的模具中,用粗重的木棒击打筑牢。打墙时,劳动者哼唱夯墙歌,场面十分壮观,上百人一边挥舞手臂,一边唱劳动歌谣,那热火朝天的场景震撼时空,许多过往的人都会驻足观望。
夯筑的墙体底部宽,越往上就越窄,内墙陡直,外墙向内收;窗户较小,用木制成梯形,屋顶用粘土铺面,平整封闭,滴水不漏,整个建筑上小下大,形成稳健的“宝塔式”结构。其建筑特点就是房体坚固,冬暖夏凉;同时在古时候还具备防御和作战功能,内部设有通道与房顶相连,便于指挥和增援。在冷兵器时代,阿坝民居成为集居住和防御于一体的建筑典范,是古代民间军事工程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