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的春节,是藏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也是雪域高原最富魅力、最具有特色的节日。藏历新年浓缩了藏族人民的美好心愿,表达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年辛劳后收获的喜悦。新年里,人们相逢的第一句话是“洛萨扎西德勒” (新年好吉祥如意)等。过藏历新年以家庭或家族为基本单位,因此诸多年俗也主要是在家庭内部和家庭之间展开。藏历年在2010年5月18日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2月27日为藏历正月初一,即藏历新年。
冬去春来、辞旧迎新、驱祟迎福是年节永恒的主题,表现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民俗风情
藏历年其间,各种庆祝活动非常多,做切玛、炸“卡赛”、吃“古突”、赶恶鬼……热闹非凡。在藏区过新年,一定会是一件别有韵味的体验。藏区的新年有十分多的传统习俗,从藏历十二月初就要开始准备,一直到藏历一月底才会完全结束。
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
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馃子(卡赛),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
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稞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
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
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卍”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
除夕当天,晚饭时各家都要团坐在一起吃一种特殊的面疙瘩,叫“古突”。“古突”是由9种食物煮成,在“古突”里在放入事先包进各式各样东西的面疙瘩,谁吃到了什么东西,都必须赶快向掌勺的女主人报告。每样东西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吃出羊毛的人代表其心地善良;吃出辣椒说明其人泼辣;吃出木炭表示心黑;吃出碗豆表示圆滑;吃出瓷片表示纯洁等等,因而,既是占卜又是一种娱乐,一家人边吃边开玩笑,气氛相当活跃。女主人还要在“古突”里放一个小面人,脑袋小,肚子大,谁舀到它,谁就得挨罚,学驴叫、装狗叫,还得喝九勺子面汤,喝不了就硬灌。“古突”宴会总是在欢笑和戏谑中结束。
初一,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初三,新年初三是插旗挂幡的日子,这天拉萨居民先是登上自家屋顶进行更换经幡的仪式,然后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祭祀山神和水神。
初五,拉萨郊区的农民要举行隆重的开犁仪式。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被打扮得富丽堂皇,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经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尾巴上还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出发耕田之前,还要给耕牛喂青稞酒和食物。牛吃完之后极度亢奋,一路狂奔乱跑,农民会很高兴,因为这被认为是兴旺发达的好兆头。人们还会从家里扛出一块白色山石,这是去年从农田中请回收藏好的,再次重新恭恭敬敬安放回农田中央,称为“阿妈色多”,意为“金石头妈妈”,是庄稼的保护女神。人们还会在田里“煨桑”,插上祈福经幡,并围绕白石耕出五垄,每一垄播一种作物种子。十天以后,会再次来到田边察看作物发芽的情况,据说当地农民就是依据此来制定播种计划的。开犁礼完毕,大家会聚在一起喝酒唱歌,欢庆节日。
传昭大法会,拉萨藏历新年还有一项隆重的宗教活动就是正月初四到二十五的传昭大法会(“莫朗青波”)。藏传佛教格鲁派(又称黄教)的学经僧人最高学位“格西”将在这一法会期间公开考试产生,激烈的宗教哲学辩论的精彩场面往往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而最受人尊重的高僧大德会高坐神榻,依次给排成长列的普通僧人和俗众摸顶。
【活动】传昭最重要的活动是诵经和辩经。僧侣们相信,通过他们大规模的诵经祈祷活动,会感动神佛,从而给世界带来和平、为众生求得幸福,为雪域高原带来安宁富裕。传昭期间,每天会有六次经会。
【高潮】藏历正月十五,传昭法会进入高潮。晚上照例要在大昭寺周围的八廓街,举行盛大的酥油彩塑灯会。它与汉族地区的灯会不同,有点类似北京的面人不是用纸或玻璃制成的彩灯,而是用酥油塑成的各种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
【结束】像西藏其它的宗教活动一样,传昭大法会也是以体育比赛结尾的。藏历正月二十五,拉萨城有赛马比赛和跑步比赛,除此之外,还有举石头、摔跤等表演,而且要在所要举的石头上抹上油,举起来非常艰难,逗得观众哄笑不已。
新年“古恰”
把内屋外屋、厨房、院内、院外彻底打扫干净。在院子里燃起一大堆火,让烟雾弥漫整个山谷。在屋子的正厅,别墅、窗户、厨房等的梁、门、壁、柱和木斗拱上,用土碱或糌粑画上表示吉祥的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海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等八种吉祥图。
赶鬼
藏历12月29日,晚上由男主人点着火把屋内的各个角落转一圈,嘴里不停地喊着“滚出去,滚出去……”然后将火把与事先准备好的鬼食一起丢到十字路口,以示将一年的不顺或晦气全赶出家门。
面疙瘩--古突
全家吃一顿例行的“古突”。“古突”是用面疙瘩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的心地和来年的命运。
咖喱土豆饭
藏历初一晚上吃,是用酥油炒熟羊肉块,加上热酥油拌好的咖喱及土豆块一起煮,连汁放在米饭上吃。
请狗赴宴
赶完了鬼,家家户户请狗吃饭。他们把过年的食物,端端正正地摆在木盘里,或放在长长的木板上,主人把狗唤来,很有礼貌地说:“舒服的狗,快乐的狗,请进餐吧”如此三次,狗开始动嘴。
到江河源头背水
“抢水”是藏历年初一的第一节目。深更半夜,许多地方的藏胞们要到河边,等待破晓时分。习俗认为谁舀到第一桶水,就意味着能够获得最好的运气。
祭丰收女神
背回新年第一桶水,倒进神佛前的净水碗里,再用它伴糌粑做成供果,兑好青稞酒。带上贡品和青稞酒来到自家最好的一块庄稼地里,祭祀丰收女神。
折嘎艺人的呼喊
“折嘎”意为“白发苍苍的老人”。每逢大年初一破晓时分,当他发出吉祥欢乐的一喊,家家户户都敞开大门,把他当作贵客迎进庭院,献哈达、敬青稞酒,在他身上撒雪白的糌粑和预祝丰收的麦粒。
插经幡
藏族居民清晨就在房顶或山顶之上插起新的经幡,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合家平安。再摆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后边舞边歌。
朝佛
老百姓清晨就赶到大昭寺点酥油灯,绕着八廓街转经,整个八廓街响彻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的声音,气势宏大,甚为壮观!
拜年
藏历新年初一,青稞、糌粑、酥油花和五彩麦穗做成的吉祥斗“切玛”和青稞酒走出家门,挨门互相拜年,互敬切玛和青稞酒,一起欢歌跳舞,共度狂欢。
酥油塑彩羊头
用酥油雕塑一个彩色羊头,藏语称为“隆过”。它一般摆设在佛龛前面所贡之品的中央,是因为藏族认为“羊”为吉祥之物,同时也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油炸面供品--德嘎
由各种形状的油炸面做成,垒成四层,供在藏柜中央,它是藏历新年最重要的供品。
酥油花--孜卓
酥油花,藏语称为“孜卓”,讶由酥油制成,图案各异,图案内容多以猴子、寿星、鹿、大象、鱼、太阳、月亮、法轮、莲花等主的图形捏成,以表祥瑞。
开犁
藏历正月初五,插上祈福幡,赶着牛,围绕白石耕出五条畦子。每一畦撤一种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麦、油菜籽、蚕豆等。开犁礼完毕,大家会聚一处,一边喝酒,一边唱歌,随着酒碗的轮转,歌声弥漫在整个初春的河谷。
号外!号外!明天上午10点马尔康民族文化宫广场将举行“2017火鸡藏历新年庆祝活动”,精彩不容错过,别说小阿妹没提醒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