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藏高原东缘,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的松潘,
自古就是我国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
右达康藏”,历史上是进出藏区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干道通衢、军事重镇。
境内最高海拔5588多米,最低1080多米,
总人口约8万余,
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43.53%。
据藏文典籍和文献记载,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崛起,松潘地区就已有阿里、后藏、卫藏、康巴等四个地区、多个部落组成的戍边户制藏军驻守。
然而经过漫长岁月的淘洗,吐蕃开始由盛转衰,诸侯将领连年争战使得藏民苦不堪言,为了逃避战乱,来自藏区不同地方的藏人逐渐与松潘原住居民融合、交织,慢慢形成了今天松潘境内既带有阿里、后藏、卫藏、康巴等四个地区民风痕迹和松潘本土藏人自身特色的浓郁人文风情。
尕让泽登 摄
以藏族妇女头饰为例。从镇坪乡沿岷江往上追溯,
途径热务沟、牟尼沟、大姓沟、大寨,
过县城直至川主寺镇,妇女头饰扮相较传统有所变化。
在松潘藏语方言中头饰被称为“惹”和“格惹”
以时间划分,80年代以前,妇女们先是将长
发中分后,编成无数条细辫,呈扇形在额上
向左右拉开,再缠绕脑后编成一条辫子。
泽让闼 摄
再将昂贵的蜜蜡、珊瑚
用黑线缝于宽二指
约头部周长的布套上
边缘绣上波浪线红色
或者黄色的长丝绸条
内塞牛毛、麝毛形成扁圆柱体
并串成一排,用粗线绑于在辫子上
然后再盘绕头部,固定于额前
剩余辫子垂于脑后,绑上一块银元
最后再配上两幅硕大的金银耳环,戴上一条
精美的围巾,佩戴头饰的妇女就会变得非常
美丽、端庄。
尕让泽登 摄
泽让闼 摄
90年代以后,
时代思想上的变化,使得藏族妇女们不再编织细辫,
改用用黑色细线编织的束发网
和假发替代原来的长发细辫。
虽然传统制作头饰的方法消失了,
可新的头饰戴在脸部棱廓分明、
身材婀娜多姿的藏族妇女们头上,视觉美感仍然很强。
松潘毛儿盖地区
靠近黑水县、红原县的松潘毛儿盖地区,牧区妇女们的头饰扮相则更独具一格。她们头饰的制作材料分别以“象牙、珊瑚、蜜蜡、绿松石”为主,加以细铁丝呈圆形固定。
杨友利 摄
制作方式
先把长发中分后,用束发网沿额头左右拉开,把大量的小颗蜜蜡、绿松石串成9到10排长约头部半径的项链,成半圈戴在头上。
再将打磨成拇指大小空心的象牙,固定在缝成椭圆形塞有牛毛、麝毛布套上,竖立排成一圈,上配上一圈蜜蜡,蜜蜡上盖银质凹扣,插上呈枝丫状的珊瑚作为点缀。
泽让闼 摄
无论以其颜色的协调和材质的搭配都堪称奇异,而做出来的头饰犹如一顶王冠上延伸出无数令人惊艳的奇珍异宝。妇女们戴上后既雍容华丽,又非常稳固,即使在马背上颠簸游牧,头饰也不会散。
如果是在节日盛会上,妇女们围坐在一起乍一看就像一簇盛放的格桑花,醒目又吸引人不由自主的端倪花朵下那一抹高原红。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两种松潘地区藏族妇女头饰,在五省藏区范围都是独树一帜的,通常只有已婚妇女才会佩戴。未婚少女是不戴上述头饰的。
杨友利 摄
然而,藏族少女们为了远嫁他方后的地位和对男方的忠贞、爱恋,从订婚那一年开始就要编织黑丝束发网和假发,买蜜蜡、珊瑚制作头饰,作为佩戴和陪嫁的重要礼物。
尕让泽登 摄
此后,头饰就成了松潘地区藏族妇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当然,也是不平凡的她们赋予了头饰爱和美的意义。